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系统化、针对性研究,对数学的课堂现状,学生的画图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并深入探究如何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进行课堂改革。
2.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组系统梳理教材,分析断层,设计不同学段、不同单元的教学课例,展开教学实例与深入探讨,挖掘与总结提高“画”力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形成可推广的教学经验,并最终贯穿常规教学环节。
3.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画图与思维能力,增强“画数学”意识,最终升华并夯实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工作重点
1.理论学习,提高研究力。
本学期课题组将开展基于思维可视化的“画数学”理论研究,分析两者结合之后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的好处。通过访谈法、课堂调查等多途径结合了解目前小学生课堂思维、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现状。撰写相关论文,丰富成员理论知识,提高研究力。
2.框架建构,搞清“落脚点”。
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基于思维可视化,初步设定各年级在解题分析能力、知识建构和学习体验三个方面“画数学”能力的发展目标,搞清“落脚点”。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3.课堂实践,提高学生“画力”。
结合本校数学教研活动和联校教研活动,进行“画数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从教与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并邀请专家指导,丰盈研究过程,拓宽研究思路。
4.反思重建,巩固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中反复实践论证,及时总结。精选出优秀教学课例,课堂学生作品,编写指导手册。成员们争取每学期撰写一篇与“画数学”相关的论文,并争取在市、区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三、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
1. 完成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
2. 框架建构,初步设定各年级“画数学”能力的发展目标。
3.构思并完成“教海探航”论文。
四月:
1. 课堂教学研讨一:(王燕萍)
2. 探究提升学生“画力”为目标的课型模式。
3. “教海探航”论文修改。
五月:
1. 课堂教学研讨二:(季慧)
2. 调整框架结构,细化寻找实施策略。
3. 上交“教海探航”论文。
六月:
1. 课堂教学研讨三:(梅丽莎)
2. 理论学习,反思交流。
3. 上交教学案例或论文一篇。
七月:
1. 收集整理课题组材料。(文献研究:高霞,调查报告:王燕萍)
2. 结合教材和学情,完成指导手册(唐琳、贾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