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磨课的误区及对策
钱亢(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213017);吴爱军(常州市青龙中学 213017)
摘要:本文通过观察日常磨课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分析存在的四个误区,即“磨课专为公开教学、磨课次数越多越好、磨课偏重权威意见和磨课就是折腾老师”,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四种对策,为理性认识磨课,提高磨课效能提供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磨课 误区 对策
“玉不琢不成器”,磨课本为谋求课堂教学最优化而进行的去芜存菁的雕琢,然而在打造所谓的“精品课”过程中,由于专业差异及对一节好课的理解不同,老师们对磨课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只有理性认识磨课,才能使磨课成为教师教学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推手,成为探究课堂真谛的有效途径。
误区一:磨课专为公开教学
由于磨课往往与评优课、比赛课、展示课、研讨课等公开教学活动相联系,老师们容易走入“有赛则磨,无赛不磨,临赛狂磨”的误区,执教者只为显性的“一节课”而磨,磨课显得急功近利,短期积累的经验未必能成为持续稳定的教学技能。
对策:着力常态课堂,开展自我磨练
诚然,比赛课、公开课的确需要专门的磨课,而基于常态课堂的磨课才是真正意义上不断打磨、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十年磨一剑”,只有经过常态课堂的一次次磨砺,教师的教学技艺才会提升与保持,教师的执教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1.平行班磨课
小学体育教师一般在几个平行班执教,周课时在16节以上,这为常态化磨课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就同一个教学内容进行数次试教,一节课上产生的问题快速进行诊断,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修正;一天的课结束后,可以在教案上用不同的颜色标注每次上课时出现的情况、改进的措施和最终的效果;在教后反思中多角度地总结提炼,为第二天的教学做好铺垫。平行班磨课,主动权在教师手里,切入口小,长期落实能有效提高教师对课程理解、教材解读、学情把握的能力。
2.专项磨课
磨课磨什么?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学设计、教师语言、课堂组织、情景设置、教学方法、引导互动、课堂节奏等多领域磨练。因此,在常态化磨课时,可以开展专项磨课,即执教者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磨课,最终达到扬长避短、全面提高的磨课效果。例如,我校有些年轻教师,课堂语言比较呆板僵硬,教研组为他们量身定做了针对教学语言的专项磨课表(表一),附在教案后,每节课由教师自我评价,帮助他们逐渐改善语言表达能力。
表一: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体育教师课堂语言自评表(★△○表示好中差)
评 价
内 容
|
声音洪亮
|
连贯流畅
|
生动有趣
|
抑扬顿挫
|
收获与不足
|
开场导入
|
|
|
|
|
|
口令指挥
|
|
|
|
|
|
讲解演示
|
|
|
|
|
|
提问交流
|
|
|
|
|
|
环节过渡
|
|
|
|
|
|
游戏组织
|
|
|
|
|
|
课后小结
|
|
|
|
|
3.小团队磨课
笔者把区别于大教研组的、由几个教师组成的团队磨课称为小团队磨课。小团队磨课范围小、灵活机动,成员间可以分别为一个老师磨课,也可以开展同体异构,几个人就一个课例共同跟进,集中力量解决一类问题。因为是非正式,老师们可以各抒己见,自由表达观点。这种磨课每个成员都能以最放松的心理、最自然的心态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思想,能促进团队成员的共同提高。
误区二:磨课次数越多越好
从字面上看,“磨”有反复研磨的意思,有的大型比赛的课确实经过了很多次试上。因此,教师们逐渐产生了认识的误区:磨课一定是越多越好。事实上,上课次数太多,老师们身心具惫,最初的激情变成痛苦和焦虑。个别老师甚至在同一个班级试上多次,把课上“训练”成了表演课,本末倒置,失去了教学研究的初衷。
对策:追踪分析课堂,提高磨课效度
笔者认为磨课的成败不在于次数,而在于效度,磨课不能囿于低水平重复。笔者所在的教研组首先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加大研究力度,确保预设的科学性,然后再进行追踪式磨课,教研组老师分工诊断、评议,并为执教者提供书面的建议,经过4到5次的追踪分析评价(见表二),高效完成一次磨课。
表二: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体育课堂追踪分析表
时间: 年级: 课题: 课时: 执教:
|
|||||
一 级
目 标
|
二级目标
|
第一次课
|
第二次课
|
第三次课
|
第四次课
|
教 学
设 计
|
目标设置
|
问题与建议:
|
问题与建议:
|
问题与建议:
|
问题与建议:
|
教材搭配
|
|||||
场地器材
|
|||||
教法选择
|
|||||
教 学
过 程
|
讲解示范
|
问题与建议:
|
问题与建议:
|
问题与建议:
|
问题与建议:
|
学法指导
|
|||||
组织队形
|
|||||
育人措施
|
|||||
资源利用
|
|||||
多元互动
|
|||||
时间分配
|
|||||
教 学
效 果
|
技能掌握
|
问题与建议:
|
问题与建议:
|
问题与建议:
|
问题与建议:
|
运动负荷
|
|||||
情意表现
|
|||||
课堂氛围
|
|||||
教师
素养
|
语言神态
|
问题与建议:
|
问题与建议:
|
问题与建议:
|
问题与建议:
|
口令指挥
|
|||||
动作示范
|
|||||
课堂机智
|
|||||
反思与重建构思
|
|
上述追踪分析表分类细致明确,一级指标中每一项由专人负责评析,汇总成文字稿,执教者最后根据大家的建议撰写反思和重建构思,为下一节课做准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口头交流时产生的重复、无序、遗漏,磨课后留下书面材料,便于执教者回顾和对照,提高了磨课的效度。
误区三:磨课偏重权威意见
磨课时,学校领导、成熟教师往往掌握评课的话语权,上课教师的设计理念往往被淡化,教师容易产生磨课偏重权威意见,自己只需照做的认识误区。
对策:综合处理信息,吸取有效建议
为比赛取得好成绩的出发点无可厚非,磨课也需要专业引领,但是评课时的“一言堂”始终要不得。上课教师更要清醒地认识磨课的本质目的:以比赛、展示为媒介,通过磨课锤炼教学基本功,提升教育教学的艺术。
1.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
教研组或者是分管领导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磨课观:比赛的成绩是短期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长远目标,只有把教研氛围营造好,才能引领全体老师共同进步。理想的磨课首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研究氛围,能力强者、职务高者应主动维护,平等对话,力戒话语霸权。青年教师也应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一群人对话”的磨课氛围。
2.扩大教师评课的范围
有了氛围就要看教师的主动参与。好的磨课组织者会有意识地扩大教师评课的范围,不局限于几个人点评,而是让每一个听课者都充分表达观点,为执教者提供合理化建议。磨课本身就是一种校本培训,磨课的效能应该波及所有的参与教师。
3.综合吸收有效的信息
磨课中有时候会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执教者面对众多评课信息的时候会不知所措,一片茫然。这时,需要教师学会综合处理信息,梳理与自身能力、风格、习惯相匹配的建议,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方法,切不可来者不拒,变成“大杂烩”,反而令教学失去了灵魂。
误区四:磨课就是折腾老师
对于执教老师来说,多次试教总会令身心疲惫,面对一次次的否定、修改、再否定,老师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情绪也会低落。因此,老师们会认为磨课就是折腾老师,种种传言甚至混淆了年轻教师对磨课的认识,影响了参加磨课的心态。
对策:理性面对挑战,实现自我超越
磨课的艰辛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否认,磨课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各级赛课中,高效的磨课确保了比赛课的质量。教师唯有理性面对磨课,用研究的心态看待磨课,把磨课作为专业发展的抓手。学校的领导和学科专家也要研究磨课的制度和方式,减少不必要的低效重复,让磨课成为教研的常规内容。
1.坚定“风雨后见彩虹”的决心
老师们要相信一份付出一份收获,短时间、高强度的磨课会加快前进的步伐,很多老师会产生脱胎换骨似的蜕变,学校体育的名师们无不经历了一次次磨课,最终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成为教学艺术高超的佼佼者。因此,老师们不要怕磨课,而是要勇敢接收,相信磨课的力量。
2.树立从“折磨”走向“琢磨”的意识
磨课是一个不断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向前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反复揣摩和推敲,直到最后成功。因此,这里的磨不应该是“折磨”,而是“琢磨”,是教师对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技能的思考与研究,是对教学能力的磨练。既然是“琢磨”,就应该是一种研究,它的价值取向是高于比赛结果的。教师有了“琢磨”的意识,才不会把磨课看成是“折磨”,磨课的质量才会保证。
3.保持“痛并快乐着”的心态
磨课中快乐与痛苦是并存的。在磨课中有人提供的一个绝妙的金点子令人茅塞顿开;有人纠正了一句过渡语让表达更清晰;有领导夸赞了上课老师的进步;预设的环节起到了理想的效果;孩子们投来专注的目光;课堂呈现出的精彩时刻……这些都足以令人快乐,而最大的快乐是发现自身的教学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这种成就感也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