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找规律”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应该从小就培养探索规律的兴趣。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起,安排了“找规律”单元,目的是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认识世界中各式各样的事务,学会通过数学思考去把握千变万化的现象。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本单元教学间隔现象的规律,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规律也比较的浅显易懂。所以这个单元分成了两个部分:先体会间隔现象,发现规律。然后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找规律的教学要点是“找”,要让学生经历寻找规律、探索规律的过程。那么发现规律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开放的导入非常重要。导入的好坏直接能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教学仅仅是教会了学生间隔排列有三种情况,一端有,一端没有不加不减;两端都没有减一;两端都有加一三种情况。但是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加或减。遇到问题只会去套公式。对问题的核心知识不理解。导致了机械的记忆和纯粹的模仿。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促进作用。重点放在了套用上。忽略了“找”的重要性。
片段一:
1、谈话: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一些物体摆放在一起,排成一行,进行整理或者应用。
2、出示情境图:
红旗、黄旗、绿旗、绿旗、黄旗、黄旗、蓝旗。
桌子、椅子、桌子、椅子、桌子、椅子。
篮球、排球、排球、篮球、篮球、篮球。
柳树、桃树、柳树、桃树、柳树、桃树。
木桩、篱笆、木桩、篱笆、木桩、篱笆、木桩。
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
3、仔细观察这些排列,如果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呢?
4、小结:有的同学从出现物体的数量来分、有的同学从排列特点来分等等。我们要通过一些现象来看到本质的规律。今天我们就研究生活中这些有规律的排列现象。
揭题:找规律
教材的第一个例题,仔细看一看、数一数、再回答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信息量较多的图中能够发现规律。在观察这些信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在图中发现了些什么,这是发现规律的有利条件。这里老师对例题进行重新的编排。使得间隔的情况得以丰富。老师让学生先进行分类,分成有规律的一类和没有规律的一类。然后再从有规律的一类再进行二次分类。分类是为了有序的研究问题。使得研究问题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学生一开始就知道了今天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找规律。
片段二:
层次一:感悟2个灯笼间隔排列的情况
提问:用2个小灯笼装饰黑板上面的边,可以怎么摆?
介绍:用“——”“·”表示的方法
要求:还有其他的摆法吗?你能不能也画图简单地表示呢?
交流:
1.呈现资源,归类整理,形成类型。
2.讨论形成的段数和灯笼个数之间的关系。
小结:摆2个灯笼,有几种情况?
这是开始的第一个层次。这个导入直截了当。从2个灯笼的间隔排列的情况到3个灯笼一直到n个灯笼的排列。层次清晰,研究目标很明确。用“——”“·”表示的方法渗透了符号的思想。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便性。在排列中发现规律并归纳总结。
第一节课的导入的开放程度较高,学生在在观察众多信息的时候梳理和分类。第二节课的导入其实可以给学生一些道具,让学生自己摆一摆,动手操作的记忆比单纯的讲要有效很多,比画一画更加直观。所以,可以让学生用两个灯笼自己摆一摆,有几种情况,然后再用符号表示,这样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学生的体会会比较的深。然后归纳出有三种情况,一端有,两端都有,两端都没有。然后进行层次二的学习,发现 3个4个灯笼等等直到n个灯笼都有三种情况。得到两端有:段数=个数-1、一端有:段数=个数、两段没有:段数=个数+1的结论。在得到结论后,可以再借助一些其他的情景进行巩固练习,跳出单一情景,然后再进行练习,这样会给学生一个过渡的台阶。不至于后面的练习有些脱节。学生只清楚了灯笼的摆法和结论,那其他的呢?一样试用吗?这就是用结构的时候对教结构的最好的检验。
同学们剪了25条彩带装饰板报下面的边,摆了一排,想间隔着摆花,要多少朵花呢?可以想在脑子里,也可以用图简单地表示交流:
(1)画图表示是否合理。
(2)有几种情况,每种情况花与彩带数量的关系。
拓展: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属于哪一种情况?并比较物体的个数?
在解决这题的时候,学生从灯笼的排列并没有很好地抽象出来。所以遇到这个问题有点困难。但是在老师细心的指导下,还是会解决的。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如果把灯笼作为教结构,那这题的应用就是用结构。用前面刚学的三种情况在这里面完全的重现。即是及时的巩固,也是知识的迁移。还能够渗透符号思想。不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很重要。老师要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是什么。最好要有个示意图能够辅助学生理解题意。便于学生理解。
结构教学的优势在这节课当中能够能很好的体现。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结构教学的优势就是让学生学习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深化理解,强化记忆。既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我对这两节课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写的比较散乱。希望王校长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