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数学单元结构教学及其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心得反思>>文章内容
学习品质如此培养
发布时间:2013-12-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路叶娜

 

二年级上学期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概率”,对于“一定”发生和“不可能”发生这样的确定事件,学生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对于“可能”发生的事件,偶尔就会受到实际已经发生的小概率事件的影响,或者将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混淆,产生与概率认识相冲突的片面结论。正如张老师课前所说:“这节课上过几次,每次都上出不一样的感觉”,就是因为面对的孩子不同,更因为摸球实验的不确定性,导致孩子在认识“可能性”的过程中行径不一。
这节课,张老师让我们看到:面对实验情况的不确定性,老师对特殊资源的充分利用,引领孩子走向抽象的数学“概率”认识。张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精妙的语言令人印象深刻,今天我就借这一课,谈谈我从张老师身上看到的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我将从“学习态度”、“学习行为”、“思维品质”、“学科素养发展”这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个人解读,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一、调动情绪,激发良好学习态度。
1.课前谈话,围绕“提问”这个话题,既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更无形中鼓励孩子大胆提问,甚至通过一个小女孩因提问老师姓名而享有“独家信息”让大家感受到会提问敢提问是有好处的,从而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激活了孩子的大脑。
2.课中,当张老师用长长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有可能”这个数学专用词时,课堂的理性意味骤升,二年级的孩子不易察觉地安静了。张老师话锋一转:“难吗?这才刚刚开始,我还在你们其中几个袋子里做了手脚。”这么一来,学生的好奇心立即攀升,不知倦怠。
反观我自己的日常教学,往往顾着设计初衷去行走课堂,很多时候都会忽视孩子的主观学习状态,不顾他们是否都有学习的热情,而用成人的视角居高临下,频繁地下简单的命令让孩子遵守,相比张老师,我也迫切需要调整自己的日常教学态度和教学热情。
二、及时评价,规范课堂学习行为。
1.“交流不是两个喇叭哇啦哇啦,而是要我说你听,你说我听”。这是在100个白球1个红球的强烈冲击下,三人小组交流想法后,张老师对一个孩子说的话,引导孩子不要盲目坚持自己的想法,而要听听别人的想法,经过思考后,再产生新的想法。
我们的数学课中,常常有同桌互相交流的环节,但是真正的交流效果和交流目的是什么?学生该学会怎样的交流?这些都需要老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才能让孩子渐渐规范交流行为,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2.“看来瞎猜是不行的,接下来再猜得有理有据”这是在课的第三环节“猜球游戏”中孩子随意猜完后,面对实验结果,张老师对全班孩子说的话。引导孩子在热闹的氛围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多么重要。随即,又对一个一意孤行的孩子说:“送你一句话,冲动是魔鬼,因为在你冲动的时候,你的想法就锁定在一个地方了,你根本不去想别的了。”虽然二年级的孩子未必即可听懂,但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老师无时不刻不在关注和纠正孩子的学习行为。
三、鼓励质疑,提升个体思维品质。
1.白球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当出现10白1红时,还有可能摸到红球吗?学生无比响亮地喊:“有!”,张老师没有顺势下结论,而是提醒学生:“说自己的想法,不受别人影响。认为没有可能的举手!”仿佛在老师的预料之中,果真有一个孩子举手了,老师大大表扬了他:“我很欣赏你,不受别人影响。”
低年级的孩子,很容易有从众心理,当呼声无比响亮和一致时,老师没有被表面现象蒙蔽,而是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的,也要说出自己的思考,亮出来辨一辨,以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不仅鼓励孩子质疑,张老师在课上还有意制造疑问,强化冲突,让孩子自己辩论起来。
四、巧设情境,发展数学概率思想。
要把抽象的“概率”问题给二年级的孩子说清道明,是不容易的事,张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三个游戏活动,“摸球”“放球”“猜球”,将新授、练习、拓展融为一体,以既有理趣又有情趣的游戏形式,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思辨。
1.摸球情境的不断变化,引领孩子从知道“可能”到逐步加深对“可能”的理解;
当面对口袋里2白2黄2红球孩子争论不休时,老师及时让孩子现场继续摸,体会“只要有就有可能”;10白1红时,尊重个别孩子“不相信能摸到红球”的想法,鼓励孩子回家自己多摸几次,告诉孩子“实验就是这样,它能让我们犹豫不决的想法变得坚定。”但是,没有到此为止,紧接着给了100白1红,显然现场实验不可能了,于是,学生思辨。这样,从少量的球到大量的球,从具体逐步抽象,孩子的概率思想在不断发展。
 
听这堂课,从头至尾我的心情都是愉悦的,放松、沉浸,视频共长65分之多,正式教学时间也有大约45分钟,但我丝毫没有感觉到疲惫,想学生也有相同的感觉。回味之余,不禁自问:
1.我真正了解学生多少?
2.我真正了解教学多少?
我得继续去亲近学生、丰富内心,拓宽视野、内化理论……,借用张丹老师的一句话:“不期待我能长成参天大树,至少也长成一株修竹吧。”在三尺讲台,我还有30年时间去修炼成竹,不怕不成器,只怕少了向上的姿态。
自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