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基础”知之甚少,因此,每次有幸参加“新基础”的活动,总是怀着欣赏山那边的风景的心态来学习的。今天同样也不例外,而且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马老师的课堂中对于“比”的需求的激发、份数内涵的理解、以及“比、除法、分数”三者思维方式的相同点的揭示,让学生对比有了深层次地理解,精致的板书帮助学生建立结构,明确联系,更让每一位聆听者得到美的享受;朱老师的推进“章法”让我感受到如何在建立结构的同时达到目标的递进;吴老师的教材解读、教法解析、细节重设让我折服……所有这些,都让我羡慕这个研究团队,同时也让我庆幸有“工作室”这个平台。
在吴老师的点评中,有一句话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引导的转化机制、打开机制力度不够,不能等答案”。说实话,一听到这些词语,并未理解其意,在吴老师举了几个例子后才弄明白是什么意思,在暗自羞愧的同时,也回忆起上半年执教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这节课在正式教学时砸了锅,主要问题是资源出不来,造成教学推进困难重重,其他教师都在找学生的原因,我也在寻找原因,除了用一些客观原因来给自己找回一些面子之外,更多的是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因为我知道,学生不可能相同,即便是相同的学生,每天也有不同的变化,教学永远无法做到“料事如神”。起先意识到的是自己过于依赖于学生,把学生的资源呈现作为教学推进的唯一抓手是一大失误。基于这个认识,我想,是不是应该为自己的教学多做一些准备,尤其是关键资源的准备,或者可以艺术地提个醒。办法是想到了,可总觉得有点治标不治本,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听了吴老师的这番话,我忽然明白,问题还是出在教师的引导上,因为引导的转化机制、打开机制的力度不够,造成学生缺乏主动寻求发展的意识,形成了教师等答案的局面。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也找到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努力方向。心结终于打开,这是我今天的“意外”收获。
(作者:红梅实验小学吕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