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内容的完成情况
(一)指向综合育人的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操作模式研究
本课题组通过课堂观察各学科教师在各年级开展不同类型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情况,分析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行为,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滞留于表面化与浅层化的问题分析,提出改进策略,形成了“五步五环”的操作模式。
(二)以语文、数学为主学科开展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提炼了情境创设策略、任务设计策略、互动交流策略等开展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真实情境,突出学习本质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在于解决真实复杂问题,需通过情境创设还原知识产生的现实土壤。教师应立足学生生活经验与社会实践,挖掘学科内核与生活场景的联结点。情境设计需避免碎片化,应围绕核心任务构建连贯的问题链,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学科本质,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认知跃迁。
(2)构建任务群,明晰学习方式
跨学科主题学习需打破学科壁垒,通过任务群的层级设计实现知识整合。教师应以核心任务为锚点,分解为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子任务群,明确各任务的知识载体与能力目标。任务群的组织需兼顾学科特性与学生认知规律,低年级可采用“主题式融合”,高年级则倾向“项目式整合”。同时需规划任务实施路径,明确合作方式、资源调配与时间管理,确保任务群的高效推进。
(3)提升互动质量,深化学习体验
学科学习需构建多元互动网络,通过多向对话促进深度理解。首先,强化小组合作机制,可采用“异质分组+角色分工”模式,促进学生优势互补。其次,深化师生对话,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再者,拓展全班互动形式,接受同伴质询与教师点评。此外,应充分利用技术工具赋能互动,如借助在线协作平台实时共享数据、利用AI生成可视化分析报告等。高质量的互动需贯穿学习全过程,从问题提出时的头脑风暴,到实践过程中的动态调整,再到成果展示时的多元反馈,形成“质疑—探究—创新”的螺旋上升式学习闭环。
(三)综合育人理念下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机制研究
著名的美国课程论专家多尔所言:“学习是基于人的反省性思维的人的成长”。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不能仅局限于知识本身,要注重对学习过程、能力以及其他综合素养的评价和关注。课题组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要重视这样三方面:
1.回应学习目标,整体规划设计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是评价设计的依据。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评价时要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设计时,重点不是在于“全”,而在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段特点等合理确定评价重点。设计时应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具体而言需要明晰“谁来评价、什么时候评价以及怎么评价”,也就是确定活动评价主体、时机以及方法。
2.设计评价量规,注重多维评价
评价时应坚持两点,其一为采用评价量规,其二为注重评价多维度。采用评价量规有助于将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的学习效果具体化。在编制评价量规时应坚持整合原则,既要关注核心素养又要关注跨学科素养和共同素养。我们参考了王丽美和宋乃庆教授对教师跨学科素养测评指标构建,形成了我校师生的《跨学科素养表现课堂观察量表》。主要从跨学科意识、跨学科知识、跨学科能力和跨学科情意四个具有内在关联等角度设计实施,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
3.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反思学习效果
由于活动理论重视活动主体的自主建构,因此对活动效果进行及时反思有助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升华。反思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元认知过程,因此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效果以及活动系统中主体行为进行积极反思,有助于更好指导后续的学习工作。结合活动系统的各要素以及学科特点,教师对活动进行反思时可采用创设课堂讨论、小组汇报、自我评价量表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切身实践探索过的跨学科主题实践进行反思。
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学生方面
通过本课题的教学实践,改变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和教学模式,孩子们的综合能力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1.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并形成结论。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多学科工具探索未知领域。
2.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跨学科整合打破了学科壁垒,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独创性发展。
3.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 “做中学”,学生需通过动手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行动。这种真实任务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
4.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跨学科主题常聚焦社会性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这一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同理心,认识到知识的社会价值,从而形成服务社区、参与公共事务的使命感。
(二)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了。教师从以知识讲授为主转向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围绕真实问题主动思考、合作交流。教学设计上,更注重整合多学科知识,围绕主题创设开放、综合的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加强了与学生、其他教师的互动协作,共同推进学习进程,并采用多元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与素养发展。
2.教师的理念素养提升了。教师逐渐从学科本位走向主题整合,对自身的定位从“知识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思维促进者”,更加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高阶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经验与需求,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强调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教学。同时,他们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拓展,课程设计与整合能力、协作与沟通能力,信息技术与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老师在专业发展上成果丰硕:薛梦涛老师撰写的《“境脉”式教学在小学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一文获天宁区“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二等奖;陈婷老师撰写的《具身认知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困境突围》一文获天宁区“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一等奖;于艳老师撰写的《凸显语文主体性的跨学科学习设计》一文获天宁区“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二等奖;陆芳老师作区级主题发言《联结·共创·智启:生成式AI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探新》;张慧慧老师作区级主题发言《生成式AI视域下的小学跨学科学习样态实践探究》。
本学期,课题研究成果也在区域层面进行了展示,并且顺利通过中期评估。2025年6月,天宁区教科研基地“数字赋能课堂”研讨活动在紫云小学热烈开展。于艳老师执教了三年级语文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她依托平板电脑推送学习任务单,学生通过交互式课件自主探究《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与价值。紫云小学张慧慧老师以《生成式AI视域下的小学跨学科学习样态实践探究》为题,分享了学校在“春季艺术周·清明时节”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创新实践。
(三)学校方面
整体看,学校营造了良好的跨学科学习氛围。依托“云娃的四季生活”跨学科主题实践课程,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讨、学生活动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学校师生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形成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校园文化。
三、研究问题与不足
1.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的评价设计仍然是点状的,不同学科、不同类型跨学科学习主题评价存在差异,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下阶段研究要完善评价体系,让评价更多元化,让价值看得见。
2.课题案例需要丰富
目前我们的研究主要围绕以单学科拓展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主要以低、中年段作为研究对象,后续要加强高年段项目式学习的研究,最终实现“以真实问题驱动、以跨学科思维建构、以素养发展为旨归”的课堂转型。
3.研究成果有待提炼
虽然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与课题相关的论文,但论文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后期我们将在专家指导下,进一步开展调研分析,聚焦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完善指向综合育人的小学跨学科学习的培养目标体系,丰富培养策略,分步踏实完成各项研究任务。积极向国内外同类研究学习取经,化解研究中的困惑,提升研究的品质。开展论文专项指导和集中修改,集中力量形成有质量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