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资料 创设语境 悦读名人
——六上第八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市紫云小学 程美琴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近鲁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包含《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讲述的事情,了解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基于教材单元的设置,本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理念开展大单元教学。
一、单元分析,整合资源
大单元教学有别于单篇教学。下面笔者以表格形式梳理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与课文之间的勾连。
学习板块 | 与“走近鲁迅”的关联 | 与语文要素的关联 |
24.少年闰土 | 从少年闰土眼中认识“迅哥” | 逐步落实语文要素二:通过几件事情写人,感受人物形象,感受借助场景描写表达主观情感的写法。 |
25.好的故事 | 从鲁迅的文章认识鲁迅的思想和文风 | 逐步落实语文要素一:结合课文,借助“阅读链接”了解时代背景,借助语文园地“日积月累”加深对鲁迅像的感悟。 |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从周晔的眼中认识作为长辈的鲁迅 | 逐步落实语文要素一:借助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体会“碰壁”“黑洞洞”等词;逐步落实语文要素二:用多件事情写人,感受人物形象,感受借助场景描写表达主观情感的写法。 |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 从作家文豪眼中认识鲁迅 | 通过诗歌感受诗人臧克家对鲁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
习作 | 以不同人的身份去走近要写的人(同学、长辈、陌生人……) | 学习用一件或多件事(区别于以往作文只写一件事的要求)写人,关注场景,表达自己的情感。 |
语文园地 | 通过背诵鲁迅文章中的名句来体会鲁迅的思想 |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在读长文时学习通过题目、“起因、经过、结果”列小标题、列提纲的方式把握主要内容。“语句段运用”引导学生看题猜内容,并学习从不同角度起题。围绕中心词描写场景,表达情感,为写人服务。 |
二、调整教学顺序,寻找路径走近人物
鲁迅是什么样子的?是单元导语插图中浓发、浓须、身着棉袍的严肃样子?是导语文字所述“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还是被政治化了的“一个喋喋不休,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形象?这个伟大的人物形象扑面而来,十二三岁的学生们如何迎接?
为了帮助六年级学生更直接地了解鲁迅,建议调整单元授课顺序。第一课初步了解真个单元,指导搜集资料的方向和主题;第二课《少年闰土》;第十三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十四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第五课《好的故事》;第六课习作《有你,真好》;第七课语文园地;第八课总结回顾;第九课主题探究。
三、立足课文增补资料,多维度走进鲁迅
(一)单元整体导读,明确搜集资料范围
字词过关。导读单元课文,对习作有初步了解。了解本单元教学计划,明确借助资料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方式。提供查找资料的方向:关键词——鲁迅;时间段:1919年前后,1925年至1926年,1935年前后;范围:时代背景、创作作品、创作背景。从单元导语提供的鲁迅简介信息去尝试了解《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的内容和他人评析。
(二)玩伴眼中的“迅哥”
1. 认识闰土,从闰土的角度了解“迅哥”
2. 增补“捕鸟”片段,从生活情趣认识“迅哥”
(三)亲人眼中的伯父
1. 归纳时间,通过亲情认识鲁迅。
2. 增补“碰壁”,通过社会背景了解鲁迅。
(四)别人眼中的鲁迅
1. 从佣人转述中了解伯父。
2. 速读名家作品,从送葬人眼中认识鲁迅。
(五)同行眼中的鲁迅
1. 在诗歌对比中,认识鲁迅。
2. 增加巴金、萧红作品,丰满鲁迅形象。
四、品味笔风,了解鲁迅
(一)形成画面感,体会意象
(二)对比阅读,“寻找”鲁迅
五、品析评论,传承鲁迅
六、拓展探究,走近名人名篇
以“走近沈从文”为主题开展专题研究。
1. 资料收集。时间:沈从文21岁前,1924——1949年沈从文创作高峰期;关键词:沈从文和故乡,朋友眼中的沈从文。
2. 专著阅读:《边城》《长河》《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体会沈从文在文学中完成的“湘西”,感受苗、汉、土家族风情。
3. 观看影片《边城》。
4. 写一写:围绕“沈从文与湘西”写一段文字表达对沈从文的认识。整理资料做成一本资料册。
统编教材倡导大单元设计。本单元调整教学顺序、重组资料,在用好教材这个“1”的基础上,将“x”在课堂内引入,“以点带面,逐步铺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写作手法等角度,选择恰当的关联点,并围绕这一点指导学生开展阅读和集体建构”“让学生跨越时间、跨越空间,在一篇全新的文章中,去感受阅读给他们带来的认知上的共识,思想上的冲击。”本单元将课文阅读课内化,将学生置于一个文化环境里去阅读名篇、认识鲁迅。此刻,鲁迅在学生心中是真实的:贪玩有趣、和蔼可亲、关心晚辈;鲁迅是一个大作家:在社会各阶层都有深远影响;鲁迅是高尚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鲁迅是伟大的:像战士,战斗在笔尖,比笔做匕,劈斩麻木的社会,像卫士守卫心灵的家园……同时,在专题探究中培养了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能够从求同类和补充类的资料中寻同比异,扩展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