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科研之窗>>区立项>>基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的实践研究>>总结提炼>>文章内容
“单元+群文”整体教学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群文”整体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汤岚

“单元+群文”整体教学 落实文核心素养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群文”整体教学设计

常州市紫云小学 王晓

【摘要】统编教材注重单元整体教学,在教学一个单元时,教师要围绕“语文要素”进行设计,变“语文要素” 为深度学习目标,采用“情境、活动、任务”等策略,通过“探究、体验、思辨”等方式,引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呈现由不会到会的真实性学习。在这个真实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语文素养得到培养。在完成单元整体教学之后,如果依据“单元语文要素”进行延伸阅读与写作的实践,将会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及语文素养。笔者对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做了 “单元+群文”的教学研究,本文对此做了详细陈述。

【关键词】"单元+群文”整体教学  语文要素  板块

 

—、单元解读

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包括三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 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习作要素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爬山虎的脚》一课,课后“资料袋”为学生提供的是写观察日记的两种记录形式。《蟋蟀的住宅》一课,“阅读链接”的内容也是《燕子窝》的观察日记。“交流平台”则结合这两课,让学生知道要做到“连续观察”和“细致观察”相结合,才能写得形象生动。这 样编排,反复强调连续细致观察的写法,为本单元习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都采用了“连续观察”和“细致观察”相结合的观察方法。不同的是,《爬山虎的脚》在行文中侧重于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以及脚是怎么往上爬的,而《蟋蟀的住宅》则侧重于连 续观察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只是在这一过程中,渗透了作者细致观察蟋蟀修建住宅的动作,再加上课后练习也侧重于让学生简单复述修建过程,因此,两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应该有所区分。

二、单元备课整体架构

根据对整个单元的解读,笔者做出如下整体设计。

《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在比较中体会三首古诗 作者不同的观察角度。

《爬山虎的脚》侧重于学习细致观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手段上,主要抓住文中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脚的形状、颜色,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句段,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的脚”向上爬时使用动词表达的准确性,点出连续观察的写法。因此,本课设计以学生圈画爬山虎的脚向上爬时的动词为切入点,通过图片观察、动手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动词使用的精妙。这一过程,教师要放下身段,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发现文本的秘密,从而实现学生对文本感悟由“不精彩”到“精彩”的过程。然而,作者使用语言准确生动的感受在学生脑海中建构起来了,又该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呢?我们设计了“用上动词补充句子”的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几个写春天鲜花盛开的动词,用上这些动词描写他们眼中春天的花儿。这一语言运用训练的目的是营造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表达精彩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最终实现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基础。

《蟋蟀的住宅》侧重于学习连续观察,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简单复述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表达手法。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手段上, 我们主要是通过学生复述来实现的。由于四年级学生第一次练习复述,应该给学生搭个梯子,让学生先阅读课文,教师提供打乱顺序的、蟋蟀修建住宅过程的句子, 学生再排序,这样,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多个学生多种表达,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他们在脑海中建立了语言表达结构。教师这一高质量的、启迪思维的“问”,规避了学生泛化的“说”,实现了学生高质量的“说”。体会作者拟人的表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说明文拟人化语言表达的生动与形象,可以先让学生从文中寻找最能体现作者使用拟人手法的句子,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感受这种表达手法的效果,然后辐射到文中其他的句子,有利于学生深化拟人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于这种表达方式,学生在脑海中建构起了语言框架, 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学习表达,这样才能为形成语感打好基础。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语用训练,让学生想象蟋 蟀在月光下弹琴的画面,然后写出来,让写成为学生语 言交际的核心工具,成为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水平的体现与测评。

总之,《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两课教学设计各有侧重,旨在实现“一课一得”的教改理念。在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中,通过表演,体会爬山虎向上爬时动词使用的准确性、运用动词说话、复述蟋蟀修建 住宅的过程和用拟人手法进行语言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均得以提升,增强了他们的审美体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与文学鉴赏品位,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最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三、从“同质”走向“群质”

学习完《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两篇文章后, 我们选取了与这两篇文章在观察方法上“同质”的五篇文章,即由两篇的阅读过渡到群文的阅读,以实现对“连续细致观察”这一写法的深化和理解。这五篇文章分别是《蝉》《乌龟的观察日记》《牵牛花》《种一片太阳花》 《变色龙》。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首先对两篇精读课文进行复习回顾,了解语文要素。然后,再针对这几篇文章观察方法的不同,设计不同问题,落实语文要素。例如,《蝉》和《乌龟的观察日记》都采用了连续观察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组合起来让学生一起学习,针对两篇文章的不同,再区分其中的细致观察。其 中,《蝉》侧重于观察蝉脱壳的过程。最后,分篇学习 《牵牛花》《种一片太阳花》和《变色龙》,重点学习这几篇文章是如何连续细致观察的,并与前两篇文章做对比,分析有何不同。

在学习这组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教师为学生提供图片,让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练习用连续细致观察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这样的设计不仅实现了以任务群来组织单元教学的目的,而且教学目标比较集中、清晰。

四、板块推进教学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将由单篇文章到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以板块形式呈现如下。

(一)单元学习目标

1)解作者观察的方法:进行连续观察及细致观察的方法。

2)学习作者写作的方法:如何将连续观察及细致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

(二)单元教学流程图

1)发现连续观察及细致观察。(第一板块1课时)

JY2[Q{MB]PVR)317`}0QJXN.png 

(2)探究观察方法写作方法(第二板块1~2 课时)

 8K3ESY4V{)I2C942B$3S_48.png

(3)重组群文学习方法。(第三板块:1课时)

 _D$Q6O`_E0A6PMO%[_EP41Z.png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仅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吴忠豪教授曾经指出,用好统编教材重要的是要延伸阅读,加大阅读量,因为“没有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就是 半截子’的”。所以,附加若干篇与所教课文语文要素相关的作品,语文要素才能落地生根、发芽、长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得以提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