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科研之窗>>区立项>>基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的实践研究>>总结提炼>>文章内容
聚焦语文要素的散文单元教学思考
以统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汤岚

聚焦语文要素的散文单元教学思考

——以统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常州市紫云小学  杨萍

【摘要】“语文要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了方向,是教师教学的有效凭借与抓手。在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散文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以语文要素为依托,引导学生体悟散文意蕴,感受散文语言的生动,并注重对优美散文的积累内化等等,以提升散文教学的品质。

【关键词】统编教材 小学语文 语文要素 散文教学

 

统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是一散文单元,这单元编排的课文主要有《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三篇课文。散文的种类很多,虽然散文的文体特质和写作方法各不相同,但它们也有着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以自然精准的语言营造意境,抒发主体感受,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内在情感等方面。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语文要素为“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么,在这单元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语文要素在课堂得到有效落实,提升散文教学质量呢?

一、依托语文要素,体悟文本意蕴。

散文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质与意蕴,教学时从文本结构以及作者感受出发,寻找关键句子引导学生学习品味,可以使学生对散文特点有深刻的感知,同时也可以使语文要素在课堂得到有效落实。

1.关注文本结构,捕捉关键语句,落实语文要素。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聚”,从表面来看语言呈现出来的主要是作者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但实质上展现出来最多的是作者的所思所感。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就要能够从作者呈现出的主题出发,从整体上探寻作者所极力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是什么,这样围绕中心观点展开教学,可以为学生体会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课的时候,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内容就非常明确,文中第一句话“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直抒胸臆,把作者最想表达的认知呈现了出来,接下来课文又分别从风声、雨声和动物的声音三方面来印证自己的认知,在对风声、雨声和动物的声音进行描写的时候,作者还特意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充分凸显出了自然界声音的美妙。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课文第一句话入手并结合课后练习中“自然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以帮助学生发现散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布局谋篇的特点。

在《大自然的声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阅读文本的整体视角出发,帮助学生感悟隐藏在文本中的核心认知,促进了学生对散文这一文体特征的认知,深化了学生的阅读效果。

2.关注作者感受,借助中心语句,落实语文要素。

散文与其他文体不同,它所描写的对象并不是以客观的形式再现事物的特点的,而是更多的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不仅是作者创作的主线,更是引领学生展开阅读的抓手,教学时教师要紧扣能够表现作者认知情怀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感悟,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体悟到散文所散发出的独特意蕴。

如在教学《读不完的大书》一课的时候,文章一开始就直抒胸臆,直接把自己的情感表出来“我五六岁时,就喜欢到大自然去寻找好玩的东西。”在文章第五段中又更加突出,“我最喜爱的,是我家午后的两丛竹子和一株棕榈。”从文本的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喜欢大自然的气息而让人感受明显的地方就是小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叫人愉悦。老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当两军对垒时,那勇敢忠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这话,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焦点聚焦在这,然后再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愉悦、雄健勇猛、勇敢忠贞、叫人敬佩”这些词语的真正内涵和用意,并让学生读出作者对大自然动物的喜爱之情。这样以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感受为抓手,向四周发散,可以帮助学生串联文本情节,品出文本中所流露的独特意蕴。

由此可见,在散文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关注文本所要表达的写作主旨,还要关注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依据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状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来感受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并与自己的生活认知体验进行链接,助力学生的言语生长。

二、依托语文要素,品味文本语言。

散文语言优美,耐人寻味,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这些语言的独特味道,教师可采取朗读,比较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品味语言,落实语文要素。

1.在朗读品味优美语言,落实语文要素。

散文的语言大都优美隽永,语言质朴自然,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和真挚的情感,在散文教学时,教师要能够从语言入手,引领学生反复涵咏,品味,以使学生在真切的朗读体验中触摸文本的情感,读出散文的味道。

如在《大自然的声音》一课的教学中,作者在描写“风声”时是这样写的:“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教学时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散文中优美的词语“喃喃细语”呢?教师可以通过三个层次的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感受:由于“喃喃细语”这个词语并不是可以以割裂的形式存在的,它与其他词语之间必然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需要学生在朗读时能够捕捉到它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联,使它浸润于整体语境之下,与“轻轻柔柔”“大自然的温柔”等词语进行关联,用朗读的方式把它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关联表现出来。其次,朗读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女生用“轻轻柔柔”的方式朗读,用鲜活的声音来展现文本语言的表达内容,这样的朗读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能力,引领学生更好地品味文本语言,触摸词语的质感。最后教师可以以男女生对比朗读的方式来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对“喃喃细语”一词所展现的状态有更好的感受与体验。

由此可见,对于散文中一些优美的语言,教师可以以朗读的方式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层次朗读的目标指引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品味散文的方法,而且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也自然随之得到了提升。

2.在对比中品味精准语言,落实语文要素。

散文的语言是有生命的,对于散文的语言教师不能用机械的方法来让学生记忆,理解,而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多维揣摩中逐步去感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统整思维作用下,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细微的个性化表达处,让学生对比阅读感受,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精准。

如在《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在这句话中作者在描写树林时用上了“幽深”和“雾蒙蒙”两个词语,为什么要用这两个词语的呢?这两个词语在表达方面有什么精妙之处呢?为了让学生对文本句子有深刻的感受与体会,教师可以采取统整对比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大屏幕显示)1.……朝幽深的树林……。2.……朝树林……。让学生把依此去掉“幽深、雾蒙蒙”的句子与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对比,并说说去掉这些词语的句子和原句比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经过对比品味,学生们发现在描写树林时用上“幽深,雾蒙蒙”这两个词语不仅可以使树林充满朦胧的诗意之美,契合文本所要表现的意境,而是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随着“我”和父亲的深入,树林看不清楚的情况也在逐步加深。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原本容易被学生忽视的词句就像是重新生发出了新的力量似得,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父亲对于树林,鸟儿的真爱。

由此可见,在散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散文用词的精当,教师可以采取删减和联系对比的方法引领学生品味词句,以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语文能看力的发展。

三、依托语文要素,积累文本语言。

对于散文中的优美语言,鼓励学生背诵、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散文特点的深刻认知,落实语文要素,使散文的教学价值得到最大化。

1.背诵摘抄积累,落实语文要素。

散文语言优美,别具美感,值得学生细细辩析与品味,更值得学生在涵咏之后的积淀与内化。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在语文教学中,常态的积累语句的方法就是背诵,这种积累语句的方法是没错的,但是一味机械的让学生背诵和记忆,很容易造成枯燥背诵现象的产生,让学生感到乏味,教师要善于依据散文特质,采取多样积累语句的方法,以帮助学生积淀语感,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和习惯。

在散文阅读中,依据散文语言优美的特质,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摘抄的方法进行积累。根据不同文本的语句特点,教师可以采取分类推进的摘抄方法: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自主摘抄,可以摘抄喜欢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也可以在摘抄的内容旁边写上自己喜欢它们的理由等等,这种摘抄积累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单纯为摘抄而摘抄现象的产生,使学生能够以更加理性的方式追问自我,并以批注理由的方式来完成自己对积累词句的深度剖析,提升学生积累的效度。

由此可见,在语言积累方面,也只有在对语句段落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摘抄才是有效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元化积累,并能够多维度地把自己积累到的语句与同伴交流与分享,使学生把摘抄内容逐步内化在自己的头脑中,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2.内化语言复述,落实语文要素。

散文中的优美语言不仅需要品味与积累,还需要实践与运用。人们常说的“厚积薄发”就是说积累的多了,在表达时才会更好的爆发与倾吐。在散文教学中,表达倾吐不仅是对文本语言形式的再运用,而且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在教学《读不完的大书》一课时,文中关于描写大自然中那些“好玩的东西”的部分语言生动细腻趣,非常适合儿童积累背诵。教学这一课时,在学生品味语言,背诵积累的基础上,教师要能够为学生搭建出适合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大自然中那些“好玩的东西”。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用自己的话讲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学生对文本中词语内化后的精准运用上,鼓励学生用规范化,趣味化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得到提升。

由此可见,在《读不完的大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内化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自然“好玩的东西”的部分,鼓励学生运用文本精准化的语言进行讲述,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正是因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才能够把大自然描写的那么细腻而又生动的。

总之,在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引领学生感受文本生动的语句,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散文那独特的语言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