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分三块来进行说课,第一块先说说为什么选这个课题,要达成什么目标。
吹泡泡的选题来自于科学书上最后一个单元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上一课,吹泡泡也是水的表面张力的拓展内容。吹泡泡呢,大部分小朋友都玩过。但是他们玩的时候大多都是买的现成的泡泡水,享受的是吹泡泡这个过程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更多体现的是好玩。而我选择这节课吹泡泡来作为拓展,更多的是想让学生知道吹泡泡的原理,为什么普通水吹不出泡泡而类似肥皂水能吹出泡泡来,想让学生在玩的同时提出科学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能用科学的方法对众多问题中的一个问题进行探究,领会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二块再说说我的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流程。
本节课我分成了三个环节,也是三个活动来完成。
第一个活动,选择不同的工具吹泡泡,比谁吹的大?比谁吹的多?这个环节,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工具吹泡泡,学会吹泡泡。让学生从比较中,发现不管什么形状,最终吹的单个泡泡都是圆的。也试图引导学生从吹泡泡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个活动,了解吹泡泡的原理。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的拓展内容。巩固前面学习过的张力,并且了解到类似洗洁精、肥皂水、洗衣液这样的表面活性剂会减少水的张力。开始,我是选用硬币滴水的方法,来直接观察的,发现1元硬币上能滴水50几滴,换上泡泡溶液就减少了。但是实验误差太大,结果不明显。学生实验,误差会更大。想了多种办法,后来变成间接观察在毛糙的树叶上观察液体的形状,再加上一个趣味实验,间接了解肥皂水会减小水的表面张力。
第三个活动,选择他们提出的一个问题用对比试验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过程中渗透对比实验的方法,为后面的科学学习打基础。这也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其实,第二个活动和第三个活动之间有知识联系的。表面张力和浓度是有关系的,但是课堂上,我只是当成一个课后问题,留给学生思考。
第三块我想说说自己备课的一点想法和困惑。
吹泡泡,这个活动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想要把它上成一节课,在设计、试上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困惑。首先,吹泡泡学生非常非常喜欢的活动,怎样将玩和学结合起来呢?如果只重视学生的好玩,那么科学课就成了游戏;如果只重视科学课的知识性,那么吹泡泡的活动就成了一个摆设。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既学的扎实,又玩的开心。
其次,影响泡泡大小、多少的因素非常非常的多,怎样在众多的因素中选择合适探究的点?对于泡泡的大小、多少,我做了很多次实验,每次对比实验,不可控的变量影响很大,实验的结果受到影响很大。我们最终选择了比较浓度对泡泡的数量的影响。经过百度的学习,我发现泡泡的数量和泡泡的大小,都是受泡泡液的表面张力的影响。浓度越大,表面张力越小,所以吹出的泡泡也越多。从知识上来讲,表面张力应该是贯穿在课堂始终的。虽然我们做出的实验结果是浓度高的,泡泡吹的多,表面张力不就最小吗?理论上是的。但是专业的测量,是在高中、大学进行的。对于小朋友来说,太难了。所以我设计不同浓度的对比,并没有揭示和研究表面张力和浓度的关系,而把它变成了一个课后的问题,引发课外的思考。第三个环节,我更多是想渗透对比实验的思想,教会学生科学研究一个常用的方法,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去研究泡泡的其他问题。
以上,我就是我的不成熟的想法,还请唐老师和各位同行给予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