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科学课阅读课型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师生成长>>文章内容
科学学科素养视野下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7-11-2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且各学科都在探讨如何根据核心素养体系制订本学科不同学段的育人目标、内容标准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呢?已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学生应具备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这六大核心素养。结合小学科学学科的课标,我认为科学核心素养包括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本文笔者将结合苏教版五年级《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这一单元中的教学,从阅读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展开论述。

一、聚焦课型,挖掘阅读教学中的学科素养

苏教版五年级《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这一单元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的繁殖问题。教材上,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生物繁殖问题。从内容上看,单元内容有一定的阅读量、知识比较抽象、获取知识的途径较间接,三课都属于科学阅读类课型。

这单元的阅读课型主要围绕繁殖主题,通过阅读资料、分析资料,来获取信息,形成学生对生物繁殖的科学认识,从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形成阅读的能力。笔者认为,阅读课型不能只停留在认知理解的层面上,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深入挖掘阅读教学中隐含的学科素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学生求异的科学习惯,形成辩证客观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聚焦单元,整体构架单元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本单元教学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二—

—生物的繁殖”的要求进行建构的。单元围绕繁殖后代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繁殖问题。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植物的营养繁殖;第二部分,介绍动物的各种繁殖方式;第三部分,介绍人类的生殖。

单元的主要概念是围绕繁殖的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展开的。植物的繁殖是在学生学习了种子繁殖(有性繁殖)之后,通过生活中的事例,重点学生认识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动物的繁殖则重点介绍有性繁殖,通过一些特例,了解无性繁殖。而人的生殖这一课,重点在通过调查、交流,了解人出生前后的情形,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感受母亲怀孕时的重负和行动不便,进而体会到母亲的艰辛。

这三课内容上既有联系,也有差异。前两课都是引导学生认识繁殖的方式,教材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关注两种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但植物的繁殖主要通过实践指导来获取信息,动物的繁殖和人的繁殖则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人的繁殖还侧重体验来提升学生对生命、父母的情感。

教材采用明确说明、学生举例、查阅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了解繁殖的知识。而我觉得阅读教学中,为了增强阅读的丰富性、体验性、真实性,我们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在帮助学生归纳单元知识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单元整体逻辑关系。

三、 聚焦内容,采用个性化实施策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在这一单元教学中,我整体设计了“观察实验、比较阅读、模拟实验、绘制导图”

四种策略,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策略。在整个单元的阅读教学策略中,我始终围绕寻求异同-发展思维;增加体验-升华情感的教学思想展开,促进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化文字为体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阅读与观察实验相结合:寻找实验中的差异,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科学习惯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这一课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种子繁殖后代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后代, 让学生全面认识植物繁殖的特点。

平时的阅读课教学中,老师往往让学生先了解哪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进行,然后根据教材的要求了解这些植物种植的特点,指导学生分组进行种植,并做好观察日记。学生确实经历了植物繁殖的过程,体验了生命成长的过程。但是我觉得阅读教学中,按部就班地操作,缺乏了理性思考。如何在这种观察饲养类活动中挖掘科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我选择一个主题结合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同一植物用种子繁殖和不用种子繁殖有什么不同?有些小组选择种植胡萝卜,有些小组选择种植红薯,有些小组选择种植吊兰,我引导学生将这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和根繁殖地种植同时进行,经过长时间的实验观察、对比,寻找两种繁殖方式在后代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不同。并且设计了观察记录表格,便于学生随时记录。这个过程,就达到了教材的目标,而且又有利于学生养成长期观察、实事求是地客观记录的科学态度。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植物营养繁殖和种子繁殖的对比活动,有利于形成科学种植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实验增加阅读的体验性和真实性。

(二)巧用阅读素材:感知对比中的双重性,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科学精神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一段教学资料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比较阅读既可以让学生在同中求异,也可以在异中求同,多角度、多维度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地辩证意识。

如在《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一课中,教材中只是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了卵生和胎生这两个概念。而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其实已经理解了概念。我在执教这一课时,有意识地运用了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卵生和胎生的概念。再通过比较同是卵生动物,如鱼类、两栖类、昆虫类、鸟类,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如下表所示:

繁殖

方式

代表动物

不同点 相同点

受精方式

数量

发育时间

存活率

青蛙

鲫鱼

麻雀

这样的设计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的介绍中,更是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

在另一个环节中,我也使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如认识了卵生和胎生之后,我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卵生和胎生的异同,教会学生使用韦恩图的方式,帮助思考,深入理解概念的核心。最后,我又提出了一个对比性的问题“在繁殖的过程中,你觉得哪种生产方式更有优势,是卵生还是胎生”,使得学生活学活用,辩证客观的看待问题。

(三)阅读与模拟实验相结合: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是怎样出生的》教学从指导学生开展调查入手,引导学生了

解胎儿形成和发育的大致过程。教学中,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妈妈怀孕时的反应以及过程的艰辛,教学的重点就变成了科学知识的介绍。我在这一课教学时尽量丰富学生对文字的体验,发挥图片、视频的直观作用,设计游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

课前,让学生调查过妈妈怀孕的反应、形体的变化等问题,他们从中也获得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课堂上我们也通过动画课件,让学生了解了的生命从受精卵——胚胎——胎儿——婴儿的形成过程,直观形象。但是我觉得这种体验还是很肤浅,妈妈负重生活、工作到底有多不便?这种感觉只能靠想象,没有深刻的感觉,就难以体验到妈妈怀孕的艰辛。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负重游戏,通过“把重物绑在身上”的小游戏,模拟怀孕的情景,学生分组活动,告诉学生你绑在身上的不仅是重物,还要把它想象成为一个未出生的婴儿,处处要小心呵护,学生体验之后,自由发言,通过这一环节的亲身感受,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妈妈孕育子女的艰辛、行动的不便。再结合朗诵赞美生命的诗歌,体会到生命的赞美,进而让学生珍惜生命,感恩生命,情感得到升华。

(四)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归纳提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单元围绕“繁殖”的主题进行展开,在学习完植物、动物、人的繁殖之后,我发现学生的科学笔记本上的知识大多零散,如何在知识上对本单元进行梳理、总结,将零散的、碎片化的变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也是阅读教学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怎样将阅读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笔者发现,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我指导学生围绕“生物的繁殖”为中心,用画放射线的方式,寻找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学着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突出主题,形象的、有重点的学习、记忆、理解。(如下图学生绘制的本单元导图)

以上整个单元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素养为核心,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能力等。在阅读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阅读为主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对教材进行解读和挖掘,精心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儿童在阅读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