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学生应具备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这六大核心素养。结合小学科学学科的课标,我认为科学核心素养包括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本文笔者将结合苏教版五年级《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这一单元中的教学,从阅读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展开论述。
一、通过阅读与观察实验结合,培养求异思维
我选择一个主题结合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同一植物用种子繁殖和不用种子繁殖有什么不同?有些小组选择种植胡萝卜,有些小组选择种植红薯,有些小组选择种植吊兰,我引导学生将这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和根繁殖地种植同时进行,经过长时间的实验观察、对比,寻找两种繁殖方式在后代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不同。并且设计了观察记录表格,便于学生随时记录。这个过程,就达到了教材的目标,而且又有利于学生养成长期观察、实事求是地客观记录的科学态度。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植物营养繁殖和种子繁殖的对比活动,有利于形成科学种植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实验增加阅读的体验性和真实性。
二、巧用阅读素材:感知对比中的双重性,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科学精神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一段教学资料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
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比较阅读既可以让学生在同中求异,也可以在异中求同,多角度、多维度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地辩证意识。
如在《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一课中,教材中只是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了卵生和胎生这两个概念。而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其实已经理解了概念。我在执教这一课时,有意识地运用了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卵生和胎生的概念。再通过比较同是卵生动物,如鱼类、两栖类、昆虫类、鸟类,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三、阅读与模拟实验相结合: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是怎样出生的》教学从指导学生开展调查入手,引导
学生了解胎儿形成和发育的大致过程。教学中,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妈妈怀孕时的反应以及过程的艰辛,教学的重点就变成了科学知识的介绍。我在这一课教学时尽量丰富学生对文字的体验,发挥图片、视频的直观作用,设计游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