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节好课,都离不开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而一份好的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对教材、学生的潜心钻研。我们科学课上,有很多经典的教学设计,如《摆》,不知经历了多少位教师的反复斟酌、反复试教最后定夺而成。但是,科学课上,也有一些“冷门课”,从来无人问津,而对于我们一线老师来说,只能靠自己的能力去设计了。
最近,我就在这些科学阅读课型的教学中遇到了困惑,教学的效果不如人意。经过自己的反复修改、不断重建中,自己也得到了一些启示,觉得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有启发作用。
易入的误区:
1. 蜻蜓点水、平均用力
一般教学内容比较散,没有集中地教学内容时,我会常犯这样的错误。像一些讨论课型的课,如三年级的课《土壤的保护》《肥沃的土壤》,四年级的课《骨骼、肌肉的保健》,书上除了几幅简单的图片,还剩下几个熙熙攘攘的字,文中的问题,看起来是一些不教也会的道理。没有明显的科学知识的教学内容。实在找不出学生学习的难点何在?也找不到教学的重点何在?自己摸不清教材的脉络,所以备课时只会按部就班,循着书上的内容面面俱到,点到为止,上课的时候,只有少数人能够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而且他们的回答也不需要思维的参与,只是一些科学经验的回顾和再现而已而对于一些没有经验的人,他们的回答也产生不了共鸣,教学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2. 目中无人、一厢情愿
对于这类看似无内容可上的课,在备课时,容易一厢情愿地设计教学,不考虑学生需要什么,也不考虑用何种教学方式上课更能让他们有较深刻的直观感受,不知道怎么将他们的感性经验变成科学化、系统化的知识,也不知道从何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这样的课内容多而且散,抓不住教学的重点,备课不再是备学生、备教材,是在套教学形式。所以,这类课上下来的感觉,罗嗦了很多,其实学生根本没有产生共鸣,既没达到情感教学目标,也没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个别对话、忽视主体
由于备课的平均用力、一厢情愿、目中无人,学情不了解,课堂上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多数同学不知道要学习什么,没有积极强烈的学习欲望,思维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和学生的交流始终不能产生共鸣,对话只能停留在思维的表层,只有少数几位同学能够配合教师。所以,课堂上学生容易走神,无精打采,也容易出现一些做小动作、开小差的情况。
对策:
具化教学目标
这类课型教学目标一般都比较大,比如《骨骼、肌肉的保健》,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能够联系实际说出体育运动对骨骼和肌肉的作用。这样定位,事实上没错,但是从教学目标上,却看不出通过怎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说出体育运动对肌肉和骨骼的作用。备课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说,教学就会变得很空洞。而很多教参上,就组织学生课的开始就跟着做广播操,体会运动给我们的好处。这个活动也固然可以,但是广播操,学生天天做,他们已经对此没有什么更大的兴趣,而且做广播操的目标性也不强,教室里还容易混乱。我设计时,就让学生做几个弯腰、下蹲、压腿的动作,让学生结合每一个动作思考锻炼什么部位的肌肉和关节,这样活动范围小,注意力容易集中,而且学生边思考边做,积极性高,能体会运动的好处,然后再观察标准的广播操表演,既能让学生看到做广播操的时候,哪些关节、肌肉、骨骼参与了,而且还能找到自己做广播的不足,并且问学生问什么:广播操要认真做?使得学生能意识到广播操是一项全身心的锻炼,是全能运动,只有认真做,才能起到锻炼的效果。
这样的活动设计,一层层推进,引人入胜,既到达了教育的效果,又让学生学起来很轻松,还能结合前面的学习,起到巩固作用。
确定教学重点
这样的课型看起来教学内容很多,而且都是并列的,没有明显主次的关系。事实上,这是教师自己在设计过程中,在分析学生状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权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己选定重点的。但是这个重点必须是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有实际教学意义的,是学生有兴趣学习的,对学生有启发促进作用的内容。像《保护土壤》,我就把教学重点定在有植被土壤和无植被土壤的对比上,这样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实验要求上来讲,对比实验本身就是重点,而且内容也是对于本课来说,很重要的部分,也是学生感兴趣想学习的内容。
细化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就能使一节平淡无奇、蜻蜓点水的讨论课上的和科学探究课一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