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战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可是课堂的时间只有短短四十分钟,如何能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率地达成教学目标呢?是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平时,我们在教学中可能会苦苦思索如何吸引学生,顺利的导入新课,还会思索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如何推进,在课堂的中心环节动脑筋、用足心思。但是,在处理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时,很多老师显得随意性很大,缺少设计,与课堂的教学目标缺少内在的联系,与课堂教学内容脱节,给我们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我认为,课堂的结尾是课堂教学总结和提升的重要阶段,处理得当,可以挖掘出学生的最大价值。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在课堂结尾的几点思考:
1、概念图总结,构建系统化体系
根据人脑记忆的规律发现,及时建立各个概念间的联系,能够促进有效的记忆。把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用简明、扼要、有条理的语言或者图形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促进学习正迁移和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归纳总结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由学生来完成,还可以师生一起来完成。这主要看所任教的学生的年龄段和所任教的内容的难易度而定。
如《金属》是小学三年级的课程,整个课堂教学是围绕着三个探究实验展开,通过探究实验来认识金属的性质,学生实验做的很成功。但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节课的概念很多如光泽度、硬度、导热性等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学生的理解记忆有难度。在学习的最有几分钟,我采用的是师生一起总结的方法,运用概念图来引导学生发现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在科学概念间建立联系,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铜、铁、铝等金属都有光泽,而木棒、筷子等非金属物品却没有光泽。 |
金属物品慢慢变热,而非金属物品未变热,说明金属容易传热。 |
铜、铁、铝等金属都有光泽,而木棒、筷子等非金属物品却没有光泽。 |
金属光泽 |
容易传热 |
容易导电 |
有延展性 |
金属光泽 |
容易传热 |
容易导电 |
有延展性 |
金属光泽 |
容易传热 |
容易导电 |
有延展性 |
金属 |
金属 |
铁钉、铝勺等接入电路中能使小电珠发光,而木棒等不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金属可以导电。 |
铁钉等金属都被捶扁了,变宽、变长了,而木棒、粉笔被捶破了,说明金属有延展性。 |
2、拓展应用,提高知识迁移力
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在课堂主要教学内容完成后,就可以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迁移,让学生体验知识迁移和学以致用的过程,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讲《冷热和温度》一课时,学生是围绕着“探究一杯热水从热到冷下降的规律”而进行,学生在实验后能够总结出,热水变冷的过程是先快后慢,并且能够解释出,温度下降先快后慢的原因是,热水和周围的温差大,降温快,温差小,降温慢。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探究结论内化,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小明生病了要吃药,倒好的热水很热,你有办法把这杯热水快速降温吗?
生:可以用两个碗,把水倒来倒去,水就会变温
生:可以拿筷子进行搅拌
生:还可以放到冰箱里
生:用风扇去吹
生:放入冰块
……
师:哪种方法是运用了“和周围的温差大,温度下降的快的原理呢?”
生进一步思考
……
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思维通常是发散的,能想到很多的方法。但是,对事物原因的考虑缺乏理性的分析,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结尾环节,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通过综合性的思考、分析,既加深了对本课内容“温差”的认识,也让他们体会到“学有所用”,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3、巧设情境,引发深层思维
设置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持续发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情境的设置应是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的题目,并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跨度,从易到难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水的表面张力》一课,在讲解了水的表面张力有关内容后,我出示了一个装满水的烧杯,在水面上还漂着一枚硬币。学生被这个现象深深的吸引了。
师:硬币为什么会漂在水上?
生:是浮力,我在书上看到过的,船浮在水上,是因为水有浮力,所以硬币浮在水面上也是因为浮力。
生:我觉得也可能是水的表面张力。
……
浮力和表面张力,是液体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力,它们产生的原因不同,因此作用的效果也有差异。它们的共同之处,都能对放入水中的物体产生了一种支撑,使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学生从表面上理解,容易把两者混为一谈,产生概念上的认知错误。于是,我就展示了水面上漂浮着的硬币,让学生来辨析浮力和表面张力的不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挤了一些洗洁精在水面上,破坏了水的表面张力后,把硬币放在水上,硬币无论如何也不能漂浮起来。在课堂的最后的五分钟,学生的思维力被激活,最终揭示了表面张力的本质特征。
4、情感提升,倡导积极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的基本要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内容接近尾声时,利用最后五分钟,依据教学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能够挖掘出课堂的最大价值。
在《神奇的声音》,学生认识了是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联想到有些同学经常喊叫,不注意保护嗓子,我设计了一个环节:
师:摸摸自己的声带,感受说话时声带的变化。
生:我们说话时,声带会振动。
生:不光是说话时会振动,发出任何声音时也会振动。
师:如果声带坏了,还能说话发声吗?
生:不能,物体振动才能发出声音,如果物体不振动了,声音就没有了。
生:就像我们把音叉抓住声音就停止了一样。
师:我们平时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声带呢?
生:不大喊大叫
生:感冒时要吃药
……
在这样的设计活动中,强化了学生对物体振动才能发出声音的认识,体会了声带对发声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保护声带的重要性。引导了学生日常文明的行为,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5、自我评价,促进主动发展力
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实验探究,通常会关注到每个小组间的差异,确保每个组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对于小组内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我们很难在短短的课堂四十分钟内,全部关注到,而没有被关注的孩子学习的状态究竟如何?自我评价既能帮助学生
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还能让老师掌握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老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在学习《简单电路》一课时,利用课堂最后的几分钟,我让学生填写了自我评价表:
评价内容 |
☆☆☆ |
☆☆ |
☆ |
兴趣指数 |
|
|
|
实验操作正确 |
|
|
|
有进一步研究电学的愿望 |
|
|
|
我还想说: |
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学习的长效性进行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进而规划自我成长的历程。
6、课外延伸,培养自主学习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我国学者庞维国把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态度和能力的表现。学生自主性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学习上,更应该延伸到课外学习。然而,让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对学生引导、激励才行。
《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依据课文的提示,主要观察的是蜗牛和蚂蚁,涉及捉、看、研究三个方面,以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研究的大致过程,学生的兴趣昂然:
师:你们想研究关于蜗牛和蚂蚁的哪些方面?
生:蚂蚁喜欢吃什么?
生:蚂蚁是怎么找到回家的路的?
生:蚂蚁的眼睛在哪?
生:蚂蚁的触角能打招呼吗?
生:为什么还有没有壳的蜗牛?它怎么把壳丢了?
生:蜗牛的嘴里有牙齿吗?
生:蜗牛的眼睛在哪?
……
以上我们能看出,学生想要研究的内容很多。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师生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进行研究。如果学生的研究随着课堂的结束就戛然而止,势必会熄灭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呈现被动性。而且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还能看出,学生对生活中没有壳的“蜗牛”认识还存在问题,实际上那是另外一种小动物——蛞蝓。因为课堂时间的问题,我们不能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进行研究,怎么办?在课堂将近结束的时候,我们不妨鼓励学生用课堂学过的研究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蜗牛和蚂蚁,但是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只能研究两个问题,你还想研究小动物的哪些方面?想怎样研究?
生1:我想研究没有壳的蛞蝓,把它们捉来放在一起,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再查资料看看它们是不是亲戚。
师:通过自己观察研究,再去查资料,你真像个科学家。
生2:我想研究家里的小狗看看它喜欢吃什么?以前,我给它吃什么他都爱吃,现在我想知道它最喜欢吃的是什么?把食物放在它的周围一圈,每种食物都和小狗的距离都相同。
师:用到的是我们刚才用到的研究方法,别忘了把你研究的结果和我们一起来分享。
……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真正走进课堂,就是要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加强个人的素养,“为了学生的发展” ,修为自我,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