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科学课阅读课型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师生成长>>文章内容
小学科学阅读类课型研究与实施策略
发布时间:2016-04-0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小学科学阅读类课型研究与实施策略

【摘要】在我们的科学课教材中,除了科学探究类课型以外,科学阅读类课型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如今,科学阅读类课型是科学课中的“冷门课”,一般公开课、示范课老师们都会有意避开,选择容易驾驭的科学探究课。本文就小学科学阅读课型的研究与实施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科学阅读课型 实施策略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据统计,在我们的科学课教材中,除了科学探究类课型以外,科学阅读类课型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但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科学阅读类课型是科学课中的“冷门课”,一般公开课、示范课老师们都会有意避开,选择容易驾驭的科学探究课。那科学阅读课型的教学到底难在哪里?有什么特点?这个课型有什么独特的育人价值?笔者就小学科学阅读类课型研究与实施策略,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 阅读类课型的概念

科学阅读课型是让学生围绕着科学探究的问题,通过阅读、分析资料,来获取事实的证据,形成基本的科学认识,从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课型。如《食物的消化》《消失的恐龙》《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等课例。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阅读有别于语文阅读。语文课的阅读是为了掌握字、词、句,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科学阅读是为了间接地获取验证科学假设的事实,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运用信息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阅读类课型的特征

1.有一定的阅读量

每节阅读课都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的介绍,阅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纸质阅读、电子媒体的阅读、网络阅读,也可以是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甚至科学考察,都是阅读的方式。

2.科学知识较抽象

翻开苏教版科学教材,科学阅读课型内容设计生理与健康、生物与环境、地球与宇宙等多方面,教学内容大多是学生用感官难以直接感知的。从客观条件来说,教学就存在较大的困难。

3.获取途径较间接

由于科学知识难以感知,大多是不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操作性实践活动来直接获取基本的事实,需要通过间接的手段来获取,如可以通过模拟实验、阅读资料来间接获取。

三、 科学阅读的常用方法

1.比较性阅读法

比较是小学阅读类课型中经常使用的、重要的阅读方法之一。如《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一课中,学生对卵生和胎生两种生产方式似懂非懂,为了帮助他们获得清晰地认识,我就让学生在两者之间寻找相同和不同,让他们在比较中发现各自的特点,加深印象。

只有经过细致地比较阅读信息的内容、形式、观点、方法等,才可以能使学生在更深入的基础上把握。研究表明,比较性阅读,有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启发性、缜密性,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2.求解性阅读

根据一定的要求,带着若干个问题,从中寻找答案,这是求解性阅读。如去工具书里或者上网查找某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求解性阅读。在科学阅读课上,也会经常用到。如同样是《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一课,让学生带着问题(青蛙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看录像,来了解青蛙的繁殖过程,就属于求解性阅读。

这种阅读能否打开思路,关键在于问题的难易程度。最好的方法是: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3.质疑性阅读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位同学在阅读前,对某一事物都有或多或少的主观认识,阅读时所接受到的信息就会和自己所理解的信息互相碰撞,一旦发现有矛盾,就会激发他们对问题进行思考,寻找证据,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4.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要求思维发散,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样既能培养认真研读,又能深入理解文本,有利于思维的发散。如在《食物的消化》一课中,通过文字了解了食物在不同器官中的不同变化,但这对学生理解消化概念还是不够形象的。为了加深理解,我鼓励学生用水彩笔画出食物在不同器官中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发挥了学生对文本的创造力。

四、 阅读课型的常见问题分析

比之一般的科学探究类课型,此课型具有以下几个常见问题:

1.信息量多而杂

科学阅读课,都有一定的阅读量,或者说是一定的信息量。越到高年级,信息量越大。比如说学习《看星座》、《消失了的恐龙》《探索宇宙》时,教材都会有很多的知识补充,甚至有的同学课外也收集到很多信息,这些信息聚焦在一起,哪些是与本课相关的重要信息,哪些信息是可以用来解释某些问题的,如何筛选?如何分析信息,整理信息?这些都是阅读课要解决的问题。

2.教学内容抽象

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比如说《食物的消化》,有哪些消化器官,这些消化器官消化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些内容,是无法通过科学实验直接观察到的,所以阅读类课型往往要借助一些视频、图片、模拟实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

和实验课相比,科学阅读课的教学手段较单一,传统的阅读课的教学就是学生读书,学生兴趣不如实验课浓厚,甚至有些知识,很多学生早已掌握。据我教学《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这课的体会,教学手段除了阅读资料以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的需要,分层呈现不同形式的资料,如安排阅读视频,图片,还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4.评价目标模糊

科学实验课,教学目标清晰而且学生是否达成,教师较容易评价。比如学生是否会准确使用温度计,或者是否掌握了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来考核评价学生的。而阅读类课型上,学生是否掌握了阅读的方法,是否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某种现象,怎样来考核和评价阅读课的目标,是我们依然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阅读类课型的实施过程

通过对阅读类课型的实践研究,笔者建构了阅读类课型实施的基本模式:

第一步: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的导入部分,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为课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目标: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明确任务

操作要领:

导入要基于学生实际情况,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快速切入课题,比如阅读课型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谜语导入、情境导入、谈话导入等方式,在师生交谈的过程中,顺势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问题的提出,既要具有开放性,而且要有明确性,为下一步目标做好准备。另外,设计的问题必须兼顾到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要能真实地反应出学生的原有认知和学习起点。

第二步:猜想假设

猜想假设是科学学习过程必经的一个过程,猜想假设是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和认知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经历猜想假设,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才会更深刻。科学探究课如此,科学阅读课型也如此。

学习目标:独立思考、交流碰撞、敢于质疑

操作要领:

(1) 在小组交流之前,我鼓励每一位学生先独立思考,不管错与对,大胆地、认真地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或者写下来,与别人交流前必须自己先有想法,培养独立思考地能力。

(2) 引导学生先在小组里进行小范围地互动交流,各抒己见,在小组交流后可以适当修改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在大组内进行讨论交流,鼓励他们互相质疑,教师适时引导,聚焦问题,为下面的阅读资料做好铺垫。

第三步:阅读资料

在作出假设,讨论交流之后,他们要通过阅读资料来获得正确的结论。面对信息量多而杂、教学手段单一这些阅读课型的问题,根据笔者经验,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事先将准备好的纷繁复杂的信息做成电子小报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对原素材视频进行加工后再给学生阅读,同时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这样就会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

学习目标:形成方法、有效整理、做好记录

操作要领:

(1) 在几次阅读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一些阅读的指导策略:

①筛选——从资料中找出与问题有关的章节和篇目;

②浏览——快速地浏览,找出与问题有关的段落;

③勾画——用勾画的中心词句,试着解释问题,如果能够解释清楚,就进入下一环节,如果不能解释就返回到开始,重新筛选资料。

④整理——将阅读到的有关词句、数据、图片等分类记录在卡片上。

(2) 特别是对于高年级的阅读课,有些信息的筛选与分析,还需要反复地阅读

和斟酌,在阅读完后,引导学生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将信息整理、记录下来,便于他们交流和记忆。 如在《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一课中,这样的记录方式便于他们有效地认识科学概念。

繁殖

方式

代表动物

不同点 相同点

受精方式

数量

发育时间

存活率

第四步:实践运用

怎样考核和评价学生的阅读课型的学习效果?实践运用是检验其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比如,学生在学完《食物的消化》后,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释,“为什么吃饭时需要细嚼慢咽?”这就说明这节阅读课他掌握地很好。在学完《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一课时,他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辩证地全面分析,“卵生和胎生,谁更有优势?”说明他对卵生和胎生的生产方式的特点理解地很深刻。

学习目标:学会表达、解释现象、灵活应用

操作要领:

每次阅读课的结束部分,在实践运用部分我都会安排一些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现象或者问题,让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来回答,以此来检验他们本堂课的阅读学习是否有效,同时也检验他们是否真的理解阅读的内容,只有能清晰地将它表达出来,才是自己真正理解的。

当然,以上仅是科学阅读课型的一般策略,并不是指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特点的阅读课型,还需要老师们深入解读学生的学情,整合身边的有利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挖掘出阅读课型独特的价值。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