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科学课阅读课型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总结提炼>>文章内容
《科学课阅读课型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阶段性实施小结
发布时间:2015-12-0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本学期,科学组紧紧围绕《科学课阅读课型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这一课题,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基础”教育》为理论指导,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落实理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形成了一些教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

课题组成员查找相关资料,对科学阅读课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解读,形成了人体生理知识(骨骼、肌肉、大脑、神经)、宇宙天体(太阳系、看月亮)、生物世界(动物繁殖、植物繁殖、细菌和病毒)等知识序列。

学科组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策略;还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不同年段的阅读目标。如低年级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阅读资料(阅读图片、视频等),简单地收集资料的方法,并学会与人交流;中高年级,主要通过阅读文字资料,综合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和能力来收集信息,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2.课题实施阶段。

全面启动课题研究,与学校教研活动相结合。本学年,科学组共开设了《食物的消化》《动物的繁殖》《神经》等科学阅读课。按照课题实施计划上好研讨课,并邀请过区教研室教研员唐剑老师、新北区骨干教师左文飞老师、常州名师工作室成员一起进行研讨等活动,积极记录好课堂实录,撰写案例分析。

二、课题研究小结。

科学阅读课是指学生围绕着探究的问题,主要通过阅读资料、分析资料来获取科学事实,形成基本的科学知识,从中学习鉴别信息、获取信息并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对科学阅读的知识,大多是不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操作性实践活动来直接获取基本的事实,需要通过间接的手段来获取。通过一些课例的实践,我们总结了一些关于科学阅读课型教学的经验。

(一) 深入解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对苏教版小学科学阅读课型做了纵向和横向的归类统计,用表格的方式进行了整理。我们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从整个单元的内容出发考虑,横向分析本节课在单元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纵向来看,这节课属于哪个内容范畴,和前后知识有哪些联系;再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丰富阅读资料,做好课前准备

     为了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材料,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在课前可以先布置相关作业。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问题卡,调查学生对内容的生长点、兴趣点在何处,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教学《细菌和病毒》时,教师课前给学生布置相关作业: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填写问题卡;调查哪些疾病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上课时,再做好汇总资料,分类整理、分类信息、获取信息的方法。

 (三)加强方法指导,形成阅读方法

在阅读课教学研讨最初阶段,发现课堂上老师发了阅读资料之后,大多数情况下是学生自由阅读,没有任何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样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就得不到发展。在几次阅读教学探讨中,形成了一些指导策略:

(1) 筛选——从资料中找出与问题有关的章节和篇目;

(2) 浏览——快速地浏览,找出与问题有关的段落;

(3) 勾画——用勾画的中心词句,试着解释问题,如果能够解释清楚,就进入下一环节,如果不能解释就返回到开始,重新筛选资料;

(4) 整理——将阅读到的有关词句、数据、图片等分类记录在卡片上;

(5) 交流——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三、课题研究问题。

1.在研究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不同的知识序列,阅读课型的教学指导

策略也略有不同,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针对具体的某节课,还没有形成一般的研究策略,还需要在下学期的实践中,进一步地研究实践、归纳总结。

2.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还发现,由于阅读课的特点,教师上课容易变成

了散点状的传授式的课堂,我们还在研究怎样让课堂变得更有结构性,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并应用在科普阅读中,提高阅读的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