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当我捧起新基础教育书刊时,我都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与愉悦。因为每读完其中的任何一篇文章,我都有一种被刷新的感觉,有种被提升的感觉,都足以引起我深深的思考,进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她的每种教育思想都对我的教学有直接的引领作用,都是在告诉我怎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怎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课堂焕发出的生命活力。
记得暑假的时候,曾经读过叶澜教授的《让焕发生命的活力》,当时因为没有课堂教学经验,所以感受不是太深,而今当我再次阅读她时,文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深有启发。文中的观点不仅新颖,却又实实在在的指出现在课堂上存在的弊端,而且还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想法和建议。我曾经也读过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包括新课程理念方面的书籍,可是没有哪本书像这本书这样让我觉得这么亲近,从头至尾,她像一位长者一样娓娓到来,却又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每一次,只要手捧她时,再浮躁的心也会立刻安静下来,潜入其中,感受课堂上生命的活力。
阅读这篇文章时,很多地方让我感同身受,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课堂中的情感体验的论述。依稀记得在师范读书的最后一个学期,老师在教我们怎样设计教案时,特别结合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设计三块:一是知识,二是能力,三是情感。于是毕业之后我谨记老师的教诲,每次教学目标总是三方面,缺一不可。可是,上完课我再回过来看看这三块实施得怎么样,却发现前两方面总是可以完成目标,可第三方面情感目标却总是觉得有些勉强,而课堂上似乎总是冷落了它,想得最多的还是前两块目标怎样达成。为了前两块目标达成得更好,我也想办法怎样在课堂上吸引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课堂中。用叶澜教授的一句话说:“对情感的重视,实际上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当我此时读到这句话时,顿悟,相逢恨晚。那么课堂上的情感目标到底是指什么呢?叶澜教授告诉我,课堂上的情感目标指得是:“学生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与丰富,以及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这种情感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所以在课堂上,每每能够感觉到的被教师调动起的牵强的兴趣,也能产生勉强的感情,但正如中国一句古语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即使这节课学生按照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所希望的那样,掌握了要学习的内容和相应的能力,但是总是觉得这节课缺乏生机和活力。原因是他们自发的情感还是没有产生,或者是刚刚萌发,却被老师设计好的教案“泯灭”了。而一节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真正顾及到学生多方面的成长,师生共同活动中生成的资源,根据学生课堂上具体的行进状态及时地加以引导和启发,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会有真正的情感体验和体悟。这时候的课堂,才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这样的课堂才是动态的、有生命体验的、有价值的课堂。
归根结底,一节好课教师既要精心备好课,也要认真观察课堂中学生的状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细心感受他们细微的感情变化,不让每一朵智慧的火花擦肩而过,留住每个美丽的心情,让课堂因此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