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跳绳课反思
二实小教育集团 钱 亢
新年伊始,集团迎来了第一次“新基础”综合组体育学科研讨活动,常州市“新基础”合作校、基地校和联系学校50余名体育同行来校交流研讨。本次活动专题是“跳绳教学”,范德举老师执教三年级向后跳绳,我上的是六年级交叉跳绳。这是我第一次上跳绳课,高年级的跳绳课也鲜有公开教学,因此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课上完后,来自兄弟学校的同行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我结合自己的感受,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结构教学的“神”有没有抓住?
本次研讨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尝试“结构教学”。我和范老师都试图从一个类型的动作中归纳总结出技术要领,然后迁移、指导另一类动作。从设计上看,三年级要求从向前跳绳中总结提炼要领,指导向后跳;六年级要求从向前和向后跳两种动作中总结提炼要领指导交叉跳。从动作结构来看,向前、向后跳很相似,不同处是绳的运动方向相反。向前、向后跳绳技术熟练要做到大臂靠体、手腕摇绳灵活平稳、起跳轻快、手脚协调配合。交叉跳绳动作较特殊,需要两臂胸前交叉,手腕向后摇绳,绳由身后向前摇动。从向前跳绳迁移到向后跳绳容易理解和操作,但从向前、向后两种跳绳的要领来指导交叉跳绳的过程本课没有点到“要害”。本课的前半部分强调的是不同花样的向前向后跳绳,而后半部分突出连续交叉跳,内在的逻辑关系没有处理好。经过研讨,我认识到在设计的时候就存在的问题,既“教结构、用结构”中“教什么结构”,“如何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减少向前、向后花样跳的内容,重点观察常规向前、向后跳绳动作,然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让学生发现交叉跳与前两者的差异,以及动作之间的联系。在挂图上出示更理性的分析图(见下图),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对三种跳绳结构的理解。那么可以形成内在的结构联系:练习向前跳是为了巩固熟练跳绳的动作,练习两后跳是为了发展手腕向后摇绳的能力,掌握了两种跳绳技术后,当两臂交叉时,也要做到手腕向后摇绳灵活平稳、跳越动作轻快自然、手脚配合协调默契。
相同处: 大臂贴身 手腕靠髋 摇绳灵活
起跳轻快 离地适当 手脚协调
向前跳绳 向后跳绳
不同处:绳的方向相反
相同处:大臂贴身 起跳轻快 离地适当 手脚协调
向前交叉跳绳
不同处:手臂交叉、手腕反向摇绳 团身过绳
二、IPAD现场拍摄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体育运动的特点就是动作快速,过程稍纵即逝,练习者只能看到别人的动作,看不到自己动作。在高水平运动训练中,摄影技术被广泛运用,运动员通过观看自己动作的回放来改进技术。在体育课堂上,也有很多学校或老师进行相关研究,比如:用手机拍摄,通过蓝牙发送到大屏幕让学生观看。本课是我首次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现场摄影的方式运用于动作纠错环节。我使用的是10寸的IPAD4,主要在新授环节交叉跳的练习中拍摄学生动作,然后回放视频给他们看。本课我一共拍摄了3位同学,第一位是女生,她的问题在于手腕不能连续摇动,跳到第4个时手腕摇绳的幅度就很小了,导致无法继续;第二位是六3班体重大、跳绳一直有困难的男生,原来不会跳交叉跳,我在他身后拍摄,然后放给他看,原来他的身体是歪斜状态,过绳时团身动作不及时,跳跃节奏不清晰,导致跳的次数少;第三位是小个子男生,他也只能连续跳几个,通过观看自己的动作,他发现原来是一只手臂不自觉地抬得太高,导致绳子离地位置高,引起失误。我观察到3位同学在后续的练习中能有针对性地改错,说明IPAD拍摄功能在自我纠错中起到了效果。由此,是不是能这样认为:在技术学习中,尤其在初步学习和动作泛化阶段,通过观看自身动作的视频有利于纠错,从而促进形成正确的动作。那么在体育课上有选择地使用IPAD、智能手机、照相机等摄影器材,能有效促进学生技术动作的形成。本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初步尝试应该是有效果的。
纵观全课,本人在教学设计时预计的教学目标基本能达到,尝试的结构教学的方法、IPAD拍摄在纠错中的运用也有了初步的探索。如果在前半节课在紧凑些,交叉跳的练习再充裕些就更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