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基于校本指导纲要的小学体育教学优化研究>>心得反思>>文章内容
“新基础”回访后的个人思考
发布时间:2015-12-0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新基础”回访后的个人思考

本次“新基础”回访活动我上了一节《头顶球》的课,叶教授亲自来指导。今天我不讲具体的课,我更愿意通过反思自己先后两节课的执教情况,结合专家同行的点评,站在集团体育教研组发展的角度,对集团体育教育教学提出个人的一点浅薄思考,措辞可能有点偏激,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大体育观”如何建立?又如何落实到课堂?

叶教授在评课的时候,对综合学科的发展与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同时也提出“大教育观”,对于体育就是要建立“大体育观”。这个观点对我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冲击力。我需要检讨的是,平时,我在设计课的时候,视角主要集中在课怎么上,有哪些方法手段,有哪些拨人眼球的所谓的创新,以“一堂好课”来衡量教学,忽略了课的上位的课程和再上位的文化,缺少一种大气。

通过叶教授的点拨我认识到,体育观的确定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学习更新,也需要外界的引领与点拨。因此,作为集团校,我们不能躺在原地吃老本,需要更新观念做出更多具有“大教育观”的教学实践。另外,有好的理念如何落实到课堂实践值得研究,老师在具体体现某个教育理念、教学理论的时候(如“重心下移”:怎么移、移到哪里?如何评价)都需要有具体的指导,形成若干成熟的样本,而不是老生常谈却没有改进措施。我觉得这将是今后体育教研的重点。

二、课堂教学艺术利在学生,功在平时

我们课堂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寻找好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用于日常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现在仍然是两张皮,公开课是一套日常课是一套。新基础注重扎根,强调日常坚持的伟力,因此,我个人认为我们要在常态课上尽可能尝试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功在平时,努力积累教学艺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就具体的体育课堂教学而言,我们应该积累和总结如: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结构化学习、口诀与挂图、师生问答、课堂评价这些方面的详细的操作方法,结合具体的课型,熟练掌握有关教学技术,只有平时多应用、多积累,这些技术才会逐渐上升为教学艺术。为公开课而公开课不应是我们追求的教学行为。

三、课程基地显出审美疲劳,激发学生后续活动的兴趣

目前,体育课程基地应该是二实小集团学校体育的一张名片,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两个校区都按照计划完成了物化建设目标,在面上也产生了一些社会效应,正在准备迎接省里的中期评估。但是,创业容易守业难,大家都清楚,课程基地的活动现在越来越显出审美疲劳。这些除了项目本身的吸引力逐渐降低之外,我个人觉得有三个因素需要集团考虑,第一是提高现有项目的难度并且尽可能再挖掘一些场地和活动项目;二是还是要老师们齐心协力支持这项工作,不要说一般的学生,就是很多教师子女,来基地活动的也不多;三是评价激励制度要及时跟进,用一些小奖品来激励学生。

以上是我的个人不够成熟的想法,请大家批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