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于细节处看英国教育
——常州市骨干教师赴英国培训个人心得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钱亢
非常有幸作为常州市骨干教师代表赴英国参加为期21天的培训活动,也非常感谢苏曼国际精心安排培训项目和对我们学习生活各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培训其间,我不仅领略了牛津剑桥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厚底蕴,也感受到了英国基础教育的扎实有效。由于实地考察的时间有限,本人仅从一些细节来管中窥豹,以对各有所长的中英教育进行一些有意思的对比,从而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启迪与帮助。
细节一 战争纪念日商店里肃立的店员
我们在英国其间正逢纪念一战结束100周年,英国全国上下都在纪念在战争中逝去的先人,并警示后人,远离战争维护和平。在街角、广场和城堡下,随处可见用鲜红的罂粟花造型,很多人胸前别着罂粟花,和两次世界大战有关的雕塑、纪念碑之前更是成片的罂粟花和十字架,举行各种纪念仪式,从英国女王、国家元首到普通百姓,人们默默地瞻仰先烈,祈祷和平。
有一个细节我特别感动。那是11月11日,英国的战争纪念日,我们正在曼联的老特拉福德球场参观,当时正在纪念品商店购物。当广播里播报通知时由于语言不通,我们团队不知道什么事情。到11点11分时,所有英国人和售货员突然原地肃立,低头不语。当时我们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身边的店员压低声音对我说:Do not move and keep quiet.意思是别动,保持安静。此时,本来热闹的商店已经变得静悄悄,只有不谙缘故的我们的同伴在继续走动。在轻声的提醒下,大家才原地站立,收了声音。当时,偌大的购物商店几十个人像被定住了一样一动不动,安静的令人可怕。过了一会儿,广播里传来解除哀悼的通知,随即,店员又恢复了活动,背景音乐再次响起。这个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刚才经历的正是全英国的战争纪念默哀仪式,全英国上下在那个时刻都处于暂停状态。我被这一幕震惊了,我们也经历过战争的苦难,我们也有很多纪念先烈的日子,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中华民族而牺牲的先烈何止千万,可我们能不能做到在某一个时刻,全国所有百姓都暂停活动一分钟为他们哀悼呢?
因此,我们在各个博物馆、纪念馆、艺术中心看到成批的孩子在老师带领下去上课学习就不足为奇。他们不是去游玩,不带任何零食便当,而是带着作业纸,去了解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英国不特别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他们把教育化到了日常的生活学习中。
细节二 围栏木板上专为树枝空出的小孔
在爱丁堡的王子大街上,在距离斯格特纪念堂不远的路边有一排大树,为了美观,人们用长长的木板做成围挡,就是这面普通的木制围墙,当你走近时心灵会被触动。木板墙上特意预留了一些圆孔,让大树主干下只有铅笔那么粗的小枝丫可以穿过圆孔继续生长。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举动,让我看到了英国人对一切生命的尊重。
所以,我们不管在哪个湖畔、河边,或者在公园的池塘里树林间,随处可见悠闲的水鸟,天鹅,鸽子或松鼠,它们不仅不怕人,还会围着你要吃的。很多人会带着食物去喂小动物,一群鸽子围着小孩或白发老人的景象司空见惯。教育更是如此,英国教育尊重每一个生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除英语、数学、科学三门必修课外,中小学有近十门选修课,学生选择其中的两门进行考核即可;中学生可以选择课程走班上课;高中毕业可以自主选择读大学或职业学校。英国社会尊重每一个劳动者,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所以学生发展的可能性非常大,教育真正成为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服务而非选拔。
细节三 课堂上单独获得辅导的特殊学生
英国采用小班制上课,班容量通常不超过30人,质量好的私立学校班容量更小,小学的规模一般在300人左右。英国课堂上还有一位助教,专门负责对少数特殊学生的辅导。特
殊学生包括能力特别好的和能力较差的,助教老师的工作任务由上课老师决定。我们在幼儿园、小学的课堂上都看到助教老师的身影。在一个幼儿园,我看到有一个助教老师在耐心地辅导一个小女孩写阿拉伯数字1,像描红一样,让小女孩沿着笔顺写,小女孩歪歪扭扭很缓慢地写,不时还停下来,助教老师非常耐心地鼓励她,要她坚持写好,不断地说非常好,很漂亮。好不容易,小女孩写完了5个”1“,助教老师带着她到作业展示区,把她的作业贴到墙上,并且赞美她,与她击掌表示祝贺,小女孩高高兴兴地离开。我在五年级的数学课上也看到助教在直到一个智力一般的孩子利用电脑软件学习两位数乘以一位数计算,而与此同时,任课教师给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发难度不同的练习题,需要学生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进行计算。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课堂上老师会按能力给学生分组,上课时同一能力水平的孩子围坐在一起,小学的老师要负责所有学科的教学,每门课学生的座位都不固定,都是按能力分组,老师给每个小组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是不同的,英国老师备课通常要备三到四个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计划,他们的教育公平体现在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对特殊学生或残疾学生会有更多的辅导,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细节四 戴着头盔搭建房子模型的小朋友
英国的小学通常包括幼儿园。我们在参观时看到七八个只有四岁大的孩子,穿着黄背心、戴着安全帽,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木方框、三角框和海绵砖头建造“房子”,老师也戴着安全帽。校长介绍,小朋友从小就要知道在任何建筑道路的施工现场必须要穿黄背心戴安全帽,另外他们在合作搭建房子模型,必须人人参与搭建,看哪种结构房子和围墙更高更牢固。
靠视觉听觉学到的知识掌握度较低,通过“做中学”掌握的知识较牢固。英国教育非常注重动手操作和实践。教室里到处都是学生的作品陈列,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博物馆、标本室、图书馆、展览馆等公共教育场所都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区域。甚至在中小学课程中有一门工业设计课程。在曼城工业博物馆我更是吃惊,在工业品档案区,陈列的物品都是开放的,拉开一个抽屉,里面摆放着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工业物品,包罗万象,而且都是真品,像古老的录音机、照相机、天枰、化学仪器、通讯器材等,不同年代的产品让你随时观赏触摸,无人看管。在另一侧还有一个特别区域,陈列了很多盒子,里面也是很多年前的产品,人们可以自己操作组装,做完后再拆了放回原处。博物馆的解释是要让人们了解当今的工业品在过去是什么样子,在发明的初期是什么样子,以此为设计更好的产品提供参考。这些细节无不体现了英国教育在实践中学习的理念。
中国教育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长处,由于客观原因,我们不能全部照搬照抄国外的做法,我们需要面对实际。同时,我们能做的是吸收和借鉴西方教育中好的理念和一些细节的处理,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对我来说,英国之行受益匪浅,尊重差异的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AFL教学法在我的课堂上完全可以应用,而尊重每一个孩子,为每一个孩子发展服务的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夯实。英国之行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教育理论,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不断吸收内化,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