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重组下的生命唤醒
——“新基础”体育课堂教学研究课反思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钱亢
10月27日必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日子,“新基础”教育创始人、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莅临二实小,在紧锣密鼓的调研工作中专门抽时间听了我一节体育课,并进行点评与指导。叶教授的点评直击问题的要害,使我在教育理念和教学观上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要改变旧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改变自己。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努力践行“新基础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重心下移”等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体现出一些“新基础”的样子,同时,思维定势依然存在,需要在总结与反思中进一步提高认识,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一、本课努力做到的几件事:
(一)充分体悟 唤醒了学生体育思维
本课我在“重心下移”理念的指导下,把很多问题抛给学生,老师预设的动作要领、评价依据等由学生说出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头顶帽子环节,我问学生:“现在给大家一个挑战,谁能通过实验,告诉大家用头把帽子顶远的办法吗?”,学生通过几次尝试后,两位学生展示,并由学生说如何动用下肢、腰腹和颈部的力量顶出帽子;在分小组集体练习投半球时,由学生对应同伴,一一给予评价,学生说出同伴动作的好坏,教师及时归纳,点出动作要领;在投两个半球、实心球中,由同伴给予一句话评价,通过现场采访引导学生会评价;在投实心球前,由学生说安全的注意事项,大家纷纷发言,使得枯燥的安全教育变得生动自然。当教师启发、诱导、激励学生大胆说出想法时,学生才能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的参与才会有心而发,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多元沟通 唤醒了学生学习方法
教学本应就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但是教师的强势往往导致沟通是由高到下的单向传输,缺乏互动。本课中我努力与学生不断沟通,主要形式有:问答式沟通,通过一来一往的问答让学生了解学习的任务和要求;统计式沟通,通过举手统计,了解学生动作掌握的情况;个别指导,走向学生个人,激励或纠错,辅以拍肩膀、表扬等,让学生快速得到指导;课堂组织,包括组织学生评价、队伍调动时的拍手与倒数;示范与讲解,我在砸球、头顶球、投半球、投实心球几个环节都采用了教师示范,尤其是投半球和实心球,做到动作标准,投掷距离远,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叶教授在评课时也肯定了我在沟通上做出的努力,“语言精练、明确、清晰,在教学中不断与学生沟通”。
(三)器材开发 唤醒了学生自主多练
常规投掷课容易产生练习密度低、强度上不去的问题,本课我通过器材的开发、场地与组织的设计,满足投掷技术形成的需要。本课在专门性练习中首次尝试采用“L”形的场地,两排男生两排女生呈直角站位,前后同学插空站立。这样确保教师的视线没有死角,示范讲解比较清晰。练习时,为了安全,我设计后排学生向后投掷,前排男生到场地中间向另一方向的空地投掷,女生前排原地朝前投掷。虽然有一组男生需要调整,但是总体的组织比较理想,比四方形或圆形有优势。
(四)多元评价 唤醒了学生自我反思
本课我更多地采用学生互评,主要有:个人示范时,同伴评价与集体评价结合;分散练习时,两人互评;分组集体练习时,一个同学有三人对应,三人通过鼓掌的强弱进行评价;一句话评价,一人投掷后,对应的同伴给予他一句话评价和建议。适当采用师生评价:对整体的动作技术进行评价、对个人的示范归纳学生评价基础上再评价、设计远度目标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评价时,我尽量避免用“很好”“不错”等不具体的评价词,而是把动作要领作为评价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同伴的动作,例如:用“蹬”、“顶”、“甩”来判断投掷的动作,能做到这些要领的就是好的。学生示范时,我采用两人或多人示范,引导学生发现优点和缺憾,归纳动作要领和易犯错误,提高了评价的实效性。
二、本课暴露的几个问题:
(一)目标的制定与达成中的矛盾
本课教学目标的第三点“在情境中,发展学生安全练习、文明有序、敢于拼搏、不断超越自己的健美形象。”中,“敢于拼搏”和“超越自己”比较空,比较虚,无法检测。因此,叶教授指出不要在描写教学目标时,把一般要求写成目标,要把总目标落实到具体中去,建议要把“敢于拼搏”细化为百分之多少的学生通过练习在原有的级别上更上一级,每个孩子投掷了几次,每次练习有多少进步。
投掷的终极目标是投远,追求远度目标。本课在投掷实心球的环节设置了四条远度线,在练习中基本发挥了目标激励的作用。但是在之前的投一个半球和投两个半球中没有设置远度目标,学生的目标意识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叶教授建议目标设置至少要在投两个半球时就要体现。另外,本课虽然有4条远度线,但是进行的主要是主观性评价,缺乏客观的评价,对学生最终的练习效果没有检验。因此,可以在最后投掷时进行客观评价,让学生依次投掷,每个人对投掷的远度很明确。
(二)教学过程中散点式指导还不到位
本课的学生自主散点练习是在投掷半球时安排的,时间不多,我虽然也象征性地四处观察了一番,但是对学生的指导纠错没有跟进。叶教授指出:一节课中对动作应该有整体意识,在分散练习时仍要关注整体动作要领,发现哪个孩子动作有问题就要及时纠正;在学习动作的初期,学生要建立动作感觉,教师要引导孩子有动作感,有动作体验。投掷中的三个要领“蹬地、甩臂、角度”需要在分散练习中贯彻。
针对学生人数多,教师不可能在巡回指导中面面俱到地关注每个孩子,叶教授建议要开发利用优秀学生的资源并开展小组轮换练习。具体可以先召集动作学得好的,由这些学生去指导其他人。在这个基础上课堂组织上进行小组轮换的方式,教师指导一个组,小干部分别在其它小组里指导,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小组轮换,教师指导过的学生分散到其它组参与指导,同时下一组学生得到老师的指导。以此轮换,教师作为“技术总监”和学生“质检员”共同完成指导帮助,全体学生都充分得到体验和指导。
在准备活动的慢跑中,我强调了跑步的姿势,提醒学生动作要轻松,用前脚掌跑。但是由于速度较慢,又要跑得“规矩”,学生的动作比较僵硬,跑步姿态不优美,没有体现“轻松”。而教师只是语言提醒,没有更好的办法进行矫正。叶教授的建议是,发现问题可以集中点评,然后再一次慢跑。
(三)重视了运动教学忽视了运动与健康的渗透
体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健康,但是体育锻炼中也有一些不利于健康的事情。本课的练习强度比较大,在往返跑中,练习强度达到最大,学生都出汗了。下课时叶教授走进孩子,看到很多孩子都流汗了,她关切地询问孩子们累不累?喜欢体育课吗?孩子们回答,不累,很喜欢体育课。但是学生流着汗要回教室上课,很可能会着凉,因此,叶教授建议体育老师要及时关照孩子脱衣服,上课过程中要留意这些细节,下课后指导学生擦汗、洗手。
三、需要改进之处:
根据叶教授的指导与建议,我如果再上同样的教材内容,我最大的改进之处就是组织开展小组轮换练习,加强发挥小干部和优秀学生的作用,关注么每一位学生,提升教学的效率,从而优化课堂,追求最佳效果。
对出手高度也应关注。本课最主要地是引导学生体验从下而上的用力顺序,以及快速甩臂的出手动作,而对出手高度没有具体指导。在课中学生最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出手太低的典型问题上,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技能教学的要领不能机械地划分到单元教学的各个课时中,学生需要整体体验,教师发现问题也应该灵活应用。
我认为目标意识的培养在投掷练习中尤其重要。学生对远度(距离)没有概念,目测能力和本体感觉都比较薄弱,因此,在日常练习中就应该强化目标意识。本课在投掷双球时就可以出示4条目标线,只需要把投掷线稍拉长即可,这是很容易做到的。
与其说本次叶教授来听课是一次难得的指导,不如说对我是一次生命的唤醒,唤醒我更深层次地考虑“教”和“学”关系,唤醒我真正把心降到孩子的高度思考教学设计,唤醒我不断改革原有的陈旧观念,与学生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