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的作用和使用
自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后,围绕是否需要编写体育与健康实验教材学生用书的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应该重视学生的身体活动,编写体育与健康教材(指学生用书,以下同)意义不大;另一种意见强调,虽然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但许多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方法需要通过教材这样的载体而获得。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并强调体育与健康教材不但需要编写,而且需要编好,使其与体育实践课一起,共同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为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体育教材编写的国际、国内背景
根据我们所查阅到的资料来看,国外许多国家是编写体育教材的,如日本的保健体育课程,不但编写初中和高中的体育教材,而且编写小学的体育教材,并有好几种版本,如由森昭三主编的小学5~6年级《保健体育》教材的内容包括身体与心理、损伤的预防、疾病的预防以及健康与生活等;由森昭三主编的初中《保健体育》教材的内容包括运动与身心健康、体力的测定与运动练习、身心机能的发展与心理健康、健康与环境、伤害事故的防止、疾病预防、吸烟、饮酒和药物滥用以及健康与生活等。中国台湾省的初中和高中各有三本教材,如林正常主编的初中三年级《体育》教材的内容包括运动安全、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棒球与垒球、羽毛球、手球、桌球、自卫活动、舞蹈、游泳等。美国Anderson主编《体能与生活》教材的内容包括体能的概述、体能的类别、体能目标、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身体练习与体重控制、身体练习与健康、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科学锻炼的方法、终身体育活动、运动与体能、设计锻炼方案、对体能的态度等。
由此可见,编写体育教材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也是国际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从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来看,几十年来,体育教材一直存在于学校之中,第一本教材可追溯自1953年由东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以原苏联教材为蓝本的东北地区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体育试用教材。1954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编订的机构和体育教材编写组。1957年,为了与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相配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和《中学体育教学参考书》。1961年,由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1973年前后,全国多个省市编写了体育教材,如辽宁、北京、湖北、山西等地出版了省编体育教材,如1973年5月北京市出版了供教师用的《北京市小学体育试用教材》和《北京市中学体育试用教材》。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一次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中指出:要重视中小学教育,“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一时期还指出:“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要编通用教材,同时要引进外国教材作参考。1977年8月教育部开始从美、英、德、法、日等国引进大、中、小学各科教材2200册,其中也包括中小学体育教材。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一些省市开始编写体育课本。1986年4月,国家教委《关于体育课本在中小学试用问题给郑州市教育局复函》指出:“经与我委中小学教材办公室研究,同意你们组织编写中小学体育课本,并作为你市的实验教材试用。”同时说明:“目前全国十七个省、市教育厅(局)所组织并试用的中小学体育课本,均可按照此精神办理。”从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生有了体育课本。自1993年以来,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体育课本有多本,如彭杰主编的江苏省初中体育课本,王宗义主编的天津市初中体育课本,席诏主编的初中体育课本,王占春主编的初中体育课本等。这些体育课本对促进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上可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体育教材都是作为体育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不同意编写体育教材的原因
为何在社会上存在着不同意编写体育教材的声音,除了社会对体育课程的偏见之外,主要还是传统体育教材自身不足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1.传统体育教材存在着“繁、难、多、旧”的问题
传统体育教材(指学生用书)可以说是中小学生最不喜欢阅读的教材之一,其主要标志是许多学生从拿到体育教材之日起,就是体育教材被束之高阁之时,因此,传统体育教材往往是初中学生或高中学生毕业时保存最好、最新的教材之一。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原因是传统体育教材受学科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体育学科知识和方法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了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征和兴趣特点,使用的是成人化的内容、成人化的描述和成人化的格式去编写体育教材,使传统体育教材变得“繁、难、多、旧”,导致学生不喜欢阅读体育教材。如传统的体育教材中,讲跑的动作要领是如此的繁杂、详细,以至于有人戏称:原来会跑的学生看到这样的动作要领描述后,可能不知道如何去跑了。
2.传统体育教材的阅读对象似乎未明确确定
体育教材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体育教材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教材,其他课程的教师主要是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去授课的,而体育教师并非如此。加之体育课程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课程,强调学生的身体练习,因此,应保证绝大多数时间用于学生的身体练习。即使可以有少量的课时用于课堂知识教育,但教师也不能完全依据体育教材的内容来授课。然而,由于过去未明确体育教材的用途,也没有完全弄清体育教材的阅读对象,从而使得体育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似乎是对教师讲的,与学生关系似乎不大,例如,有些教材介绍了篮球运动中的四角传球练习方法,由于这一练习方法需要许多学生的参与,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练习的一种方法,因此,无助于学生课外的个别练习。过多地在体育教材中介绍这一类针对教师讲的教法,是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
3.传统体育教材过分重视技术动作要领的描述
传统体育教材喜欢“纸上谈兵”,过分重视技术动作要领的描述,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不在课本上描写动作要领,学生就不能学好某一动作。事实上,学生既不会照着体育教材学动作,也不愿意阅读体育教材上枯燥无味的、与动作要领有关的文字描述。实际上,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实践课上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的,而非通过看着体育教材去学动作,进而掌握动作要领的。
4.传统体育教材是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内容体系
受竞技运动和学科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传统体育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照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竞技运动项目来构建教材内容体系的,同时也包括少量运动文化和健康方面的内容。一些人认为,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理应在体育教材中充分体现运动项目的内容。然而,说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更多地强调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既然学生在体育实践课上可以学习和掌握有关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方法,就没有必要在体育教材上过多地、重复地描述这方面的内容。体育教材应该是体育实践课的补充。换言之,不能在体育实践课上教学的内容,应在体育教材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如一些运动文化以及与运动有关的健康教育等内容。反之,能够在体育实践课上教学的内容,就没有必要在体育教材上作过多的重复。当然,这不是说,在体育教材上不要呈现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方法,关键是从什么角度或选择什么方式去描述这方面的内容。此外,将所有的运动项目写在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材上既无可能,也没必要,不能将中学生使用的《体育与健康》教材编成运动知识和技能“大全”。
三、体育教材的使用和作用
体育教材不是教师上体育课的主要依据,学生不可能带着体育教材去上体育实践课,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抛开体育教材自拟教学计划、自选教学内容、自定教学方法。这是体育教材与其他课程教材主要的不同之处,其他课程的教师基本上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授课的,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
那么,如何使用体育教材呢?一是教师可以在特殊的情况下(如下雨天,场地不够用等),利用有限的时数讲授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二是教师指导学生课外进行阅读。
编写体育教材的作用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可以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内容
一般来说,在体育实践课上,教师重视的是传授动作技能,学生关注的是参与体育活动,因此,学生在体育实践课上学习和掌握的主要是运动技能的有关知识和方法。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体育实践课上讲授诸如与运动有关的营养问题,青春期的体育锻炼问题,体育锻炼与情绪调节问题等内容,诸如此类的知识只能通过教材呈现出来,体育教材不应重复体育实践课上的内容,体育教材应是对体育实践课学习内容的补充,可以丰富和扩大学生体育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运动文化素养。
2. 可以加深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解
由于学生在体育实践课上主要是学习运动技能和参与体育活动,他们很少了解和理解运动技能的作用和基本原理,怎样利用运动技能科学地锻炼身体,如何欣赏运动比赛等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可以从体育教材上获得,使学生能加深对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运动技能和参与体育活动。
3. 可以实现体育课程的多种目标和价值
体育课程多种目标和多种价值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来完成的,但体育教材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课程的多种目标和价值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学生要实现体育课程中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就需要通过学习体育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和方法,特别是在实现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时尤为如此。体育教材与体育实践活动一起共同为实现体育课程的多种目标和价值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如何编写高质量的体育教材
编写体育教材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要使教材能够吸引学生主动阅读。因为体育教材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教材,它不是教师上体育课的主要依据,也不是学生非阅读不可的课本。因此,评价一本体育教材的质量高低,主要看学生是否自愿、自觉、主动地阅读。笔者粗粗地制订了一个评价体育教材质量高低的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喜欢看的教材是好教材;学生喜欢看,而教师不喜欢看的教材也是好教材;教师喜欢看,而学生不喜欢看的教材是差教材,这是因为体育教材主要是给学生阅读的。要编写好一本体育教材,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有趣的事物或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体育教材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教材,即使其他课程的教材编得不那么有趣,学生也会去学,而体育教材如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可能主动去学。因此,体育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需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阅读和学习体育教材,使教材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长沙开福区的调查结果表明: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体育与健康》(华东师大版)已成为该区受学生喜欢的教材之一。
2.依据学生的认知特征,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可接受性
教材的编写要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切忌用成人化的内容、成人化的描述和成人化的格式去编写教材。教材的内容既要有科学性和逻辑性,更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否则,既不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体育的知识,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新的负担。
3.摒弃学科中心主义的思想,建立新的教材内容体系框架
大多数传统体育教材都是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框架,试图按照各个项目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逻辑关系来安排教材内容。然而,体育课程与大多数其他的课程有所不同,各个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能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因此,新的体育教材内容体系应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制约,突出实用性、活动性和兴趣性,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精选与学生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活动内容,真正体现体育课程的特点。
4. 反映时代特征,体现应用性价值
在传统体育教材中,学生大多看到的是“老面孔”的内容,不是田径、球类内容,就是体操、武术内容,同时对这些运动项目又主要是动作要领的描述。这样的内容由于学生比较熟悉,缺乏新意,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这不是说,在体育教材中就不应该呈现这些内容,关键是如何阐述这些内容。笔者认为,在涉及到运动技能的内容时,不应过多地描述动作要领,而是应强调每一项运动技能的健康价值和练习方法,从这些角度阐述运动技能,可以使学生了解每一项运动技能对健康的作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有助于学生课外进行自主的锻炼。同时,也可以采用整合的方法对运动技能有关内容进行描述,国外许多体育教材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体育教材还应该体现出时代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内容的新颖方面,要将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兴运动项目引入教材,如各种现代舞蹈、各种健身方法、各种户外运动形式和各种时尚的球类运动等。
体育教材中的内容还要突出应用性价值,要拉近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使学生学以致用。除大量介绍一些简便有效的练习方法以外,还应该包括一些体能与健康的自评量表,这有助于学生基本了解自己的体能和健康状况,进而改进学习策略,不断提高体能和健康水平;告诉学生如何科学地锻炼身体,这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布置一些课外实践作业,这有助于促进学生课外参与体育活动。
5. 体现教材的教育性价值,使学生多方面获益
体育教材的作用和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告诉学生一些运动技能的知识和方法,而是应该努力使学生从体育教材中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启发,从而使体育教材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例如,在教材中阐述集体运动项目的特征和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在教材中介绍运动规则的意义和作用,有助于学生不仅在运动中遵守规则,而且懂得在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在教材中介绍一些世界冠军的成长历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努力拼搏、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精神。
此外,教材的内容应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和余地,不要都是给学生一些明确的结论,应努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得出结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结论
综上所述,编写体育教材不但必要,而且重要。无论从国外的现状,还是我国传统的做法,都可以充分得到反映。体育教材是对体育实践课内容的补充,它有助于学生扩大体育学习的知识面,加深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提高自身的体育素养,激发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等,简言之,体育教材与体育实践课一起可以共同促进学生实现体育课程的多种目标和价值,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出重要的贡献。不能因为传统体育教材编得不好,学生不喜欢看,就否认体育教材存在的价值。关键是,我们应该努力编出一本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深受学生喜欢,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健康发展有益的好教材。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晋裕等,学校体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12月
2. 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200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