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基于校本指导纲要的小学体育教学优化研究>>理论链接>>文章内容
学习目标、内容标准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5-10-2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学习目标、内容标准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主要差异之一是:

  课标是关于“学生学习结果的纲要”——明确制定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学习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在此基础上具体提出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即内容标准。体育教师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内容标准),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审视、选择、创编体育运动项目和各种体育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开展与评价体育教学活动。在实施新课标的条件下,教学过程中具体的目标、内容、时间、活动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都是由体育教师自主进行创造性建构的。

  大纲是关于“教与学内容的纲要”——明确制定了各年级教学的具体内容、时数分配、考核项目与标准。体育教师是依照大纲的规定照葫芦画瓢,制订教学计划,开展与评价教学活动,体育教师只是一个大纲的执行者。

  对于新课标的这一重大转变,一方面,很多体育教师表示赞同,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新的课标给学校和教师松了绑,为各地、各校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一部分体育教师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困惑:

  1.新的课标没有具体规定学习内容与学时,没有具体规定的考试项目和标准,在教学实践中不知道怎样选编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制定评价标准。

  2.新的课标没有规定具体内容和考核标准,似乎是学生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教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担心导致放羊式教学,即对课标不具体规定内容与时数、评价内容与标准等持怀疑态度。如何正确认识与把握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学习内容、教学过程的关系?如何有机地将学习目标贯穿于内容选择与创编、体育教学与评价的全过程之中?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关于学习目标与内容标准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到什么;是选择课程内容、展开课程实践、以及评价课程提供的依据。对于学生预期发生的身体、行为、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变化,新课程目标的表述,采用行为目标与表现性目标有机结合的方式。行为目标清楚地阐明学生做什么,达到什么程度,主要是在运动技能、身体健康领域目标中应用。如“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简易处理方法。”

  表现性目标指明学生在什么情景下做,做什么事,完成什么任务,产生什么心理感受、体验等,主要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参与领域目标中应用。如“描述经过一段时间体育锻炼后健康状况的变化。”行为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结合运用,有利于引导体育教师将课程学习的结果与课程学习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将显性的学习与隐性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课程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的统一。

  课标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学习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为了进一步指明具体内容的选择和创编,以及教学过程展开的方向,课标在制定水平目标的基础上,具体指明了学生的具体行为或过程,即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并不是指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知识点、运动技能内容,而是指明这些知识点、运动技能所包含、反映、支持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不是罗列学生学什么样的具体内容——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动作,而是指明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到什么?是对内容目标进一步说明,为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提出建议。例如,运动技能领域的水平四目标是“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对于发展哪些方面的运动技战术能力,还不够明确,这给教师具体选编内容带来困难,为此,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技战术;完成一两套体操动作、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 的要求,即内容标准。

  领域目标是制定内容标准的前提和依据,内容标准是领域目标进一步的细化和明确化。内容标准实际上是领域目标与具体内容的中介。虽然内容标准并没有像传统的大纲一样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内容标准这样的架构,既为具体内容的选择和创编指明了方向,使内容的选择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真正实现从指导教师教教材转向引导教师用教材教的转变,同时又给教师在明确目标指引下,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具有创造性地选编具体内容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二、正确认识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是确定与选择内容的依据与基础,课程目标对什么样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经验作出判断,学习目标以内容标准为中介,界定了课程的内容范围,为具体内容的选择和创编指明方向,提供思路。学习内容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采用的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的总合。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为实现学习目标提供了中介,制约和影响着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作为实现课程目标基本手段的身体练习(体育运动)具有多指向性,有多方面的教育与发展功能。选择与创编体育学习内容应始终明确指向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并将目标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可以用来实现不同的目标。学习目标与具体内容选择、创编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应充分发挥同一学习内容多方面的功能,通过练习与学习在实现身体健康、运动技能目标的同时,实现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目标,即通过某一练习实现多元目标。例如,课程标准运动技能水平二提出“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等)发展跳跃能力” 的内容标准,而不再像大纲仅仅罗列几个具体项目或动作,立定跳远、行进间的跳远!这样的架构表明,为了实现发展跳跃能力目标可供选择的活动或练习是丰富多彩的:跳跃的方式——原地和行进间的跳跃;双脚跳、单脚跳、跳格、前后跳、左右跳、跳上跳下、跳转等;徒手跳、持物跳、障碍跳、合作跳等;“快乐的小袋鼠”、“挑战小勇士”等;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思维——跳跃方式的变化:方向的变化、参与部位的变化、参加人数的变化;“看谁变化快、看谁变化多”等;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各种跳跃活动或方法的设计与交流、展示与评价等。教师根据课程的学习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和内容标准,结合学校、学生、场地器材选择和创编具体的学习内容。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向,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创编才能真正走出只管教什么,不管为什么教的误区。

  课程目标不仅直接制约内容标准、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创编,而且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具体表现在为确定体育课的具体目标、选择和创编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具体教与学的活动、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和处理师生关系、评价体育课的教与学指明方向。显然,课标不是没有标准,没有要求,更不是学生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教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而是以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制约、指导、贯穿于内容选择与创编、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与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学习内容的内在关系,切实将学科为本、内容为本转变到以学生为本、目标为本,将体育教师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的轨道上来,体育与健康课程才能真正成为学校教育“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体育教育的理想目标——既育体,又育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