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有两年多了,本校作为国家重点课题《当代教育哲学的转向与德育课程的创新》课题实验学校、南京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改实验基地,研究“德育课程的创新”这一子课题,取得了诸多成效。现在,学校又开展了“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向课外延伸”的课题研究,并形成了“全员参与,各部门协作”参与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我们认为学校少先队参与这一课题的研究是一仅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课题研究必将大大提升少先队工作的水平。
过去的少先队工作,我们习惯于用一种纯而又纯,高而又高的理念来教育孩子,而这种理念与市场经济带给人们的多元价值观与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一定的距离,少先队活动中传递的道德理念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现实生活的非难。把少先队工作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向课外延伸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是少先队工作向生活回归的迫切需要。再读鲁洁教授的《再论“品德与生活”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深切感受到“品德教育向生活回归,并用于改善生活”的观点与少先队体验教育“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观点其精髓是完全统一的。
少先队开展的体验教育活动从学生所接触到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入手,围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产生“我”的感受,形成“我”的态度,通过反复的实践体验养成“我”的习惯。“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向课外延伸”这一课课题要求“课程从生活出发,再回归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去改善人们的生活”。可以说少先队的体验活动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课题研究在先天上就具有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学校工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这就有理由要求我们将少先队工作和《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中的两个方面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应该看到,少先队工作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题研究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育内容的一致性、教育途径的实践性上有着高度的统一。今后的少先队工作,我们将认真考虑与研究如何发挥“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少先队实践体验活动为主途径”的教育模式,使以育人为目标的学校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寻求教育内容的结合,并不断加以改进。
少先队工作的主要任是“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而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的学习、生活、爱心、合作、交往等内容正是少先队工作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的道德知识设计成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在活动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如将孝敬父母、珍惜时间设计成角色体验、情境体验活动,将合作交往、培植爱心设计成“手拉手”活动,将自理自立、助人求知设计成“雏鹰行动”等。并改变以往工作中的“重抽象说教,轻具体行为指导,重情境再现,轻行为反思”的片面性。
二、寻求教育方法的改进,真正做到求真务实。
一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围绕现实生活中合学生的实际要求,寻找教育主题;通过少先队开展的角色体验,情境体验等方法,让学生主体在完成、体验,创造的过程中学会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能力,二是要强调群体互动,这是少先队组织的特点,也是《品德与生活(社会)》培养学生合作、交往、诚信、爱心等道德能力的要求。让孩子从孤独的生活中走出来,融入到群体中去相互影响,相互信任,相互依存。
三、寻求教育资源的整合,拓展教育途径。
少先队的教育资源包含了学校、制度、社会与自然四个方面,品德教育也应植根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因此,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环境的优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借助体验活动与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打通“学校、家庭、社区与自然”四个通道,使少先队教育与课程研究的途径,从课内向课外,从学校向家庭,社会、自然延伸,最大限度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倡导发展性评价,促进主动地发展。
少先队活动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题研究在教育内容、方法、途径上的一致性,决定少先队教育的评价方法应与《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评价相一致,即要倡导发展性评价,不能凭学生一时一事的行为而妄下断语;主体性评价不能用评价者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多样性评价,不能以一个方面的表现,而应以学生、家长、老师三者共同评价来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
展望我们的工作,在学校整体育人思路的指导下,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题研究的滋润下,通过少先队的实践体验教育活动,辅之于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的育人大计将走向蓬勃发展的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