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积极为学生“搭建”一个概念学习的有效“支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概念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认知,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科学素养,为学生以后走向更广阔的科学天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科学探究 有效促进 概念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从现行的苏教版小学教材来看,也很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始终将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我们在倡导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同时,纵观苏教版小学教材每个年级、每一册、每个单元、每一课,学生也要面对许许多多将要学习的科学概念。在科学课程总目标中,掌握一些科学概念也是当今科学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可见概念学习对学生科学学习多么重要。
虽然课程改革已近9年,然而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许多教师对于很多概念的学习,还是“穿新鞋,走老路”,通过对概念的机械记忆和背诵来强化学生的认知,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都是很不利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如今这样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已逐渐被扭转,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已经越来越被重视,运用领域也不断地在科学教学中得到最大化的拓展。本文就是我结合执教的市级公开课苏教版小学五年级《制作红绿灯》,来谈谈自己如何利用探究式学习方式促进概念教学的实践体悟。
一、创设探究情境,是概念有效引入的起始点
在生活中,每一位学生,都有他自己对这个世界和事物的主观的认识。而且这种经验和认识往往都是不外显的,但这种经验和认识并非完全是科学的,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认知,建立新的科学的认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究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从而为引入新的概念做好铺垫。
我执教的《认识简单电路》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制作红绿灯》是第二课时。简单的两个问题情境导入,是教学的两个层次的体现:第一个问题,了解学生对简单电路学习的掌握程度,用开关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再让学生巩固电流在这个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第二个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的差别,会导致学生之间有不同的结果出现,这就是暴露学生前概念的切入点,也是引入新概念的起始点。
如我在教学时创设的问题情境如下:
【片段一】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第一课时,你能利用桌上的一些电路材料,用最快的速度组装一个完整的简单电路吗?
生:开始实验,连接成一个由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池组成的简单电路。
(全班同学都能完成此目标。)
师:在这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小灯泡,你能使这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亮和灭吗?
学生连接,结果如下图所示:
(12组中有11组是这样连接的) (12组中仅有1组是这样连接的)
情境中动手探究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但又是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所以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让学生从旧知中引入新知,容易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升一个新的台阶,为引入新的概念做足铺垫。
二、引领探究过程,是促进概念形成的关键点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伴随着动手实验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只有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对科学问题有思考,才能从实例中引导学生归纳、抽象出科学概念的实质,学生才会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而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是学生不断对事物形成新印象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形成点状的、线性的概念的过程,是科学概念的形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片段二】
(当大部分同学都用串联的方式连接,使一个开关控制两盏灯时)
教师提问:电流在你们的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呢?
学生画图解释。
(大多数小组是这样画的,另外并联连接的小组遇到了困难。)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你们这两种连接有没有区别?(出示串联的连接)如果我将其中一个小灯泡从灯座上拧掉,另一个保持不动,这时候,电路里的小灯泡还会发光吗?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
生:原来电流流到一个被拧掉的灯泡,就断开了,另外一个灯泡没有电流经过,所以就不亮了。
师(随时补充):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小灯泡像糖葫芦一样穿在一根线上,像这样的连接方式,把它叫做串联。
(接着对并联连接的方式)提问:如果也将其中一个灯泡拧掉,另一个不变,电路里的灯泡还能发光吗?
学生猜测,实验。
师(恍然大悟):我觉得这里好像有两条电路,电流从一条电路里流过,不通时;还可以从另外一条电路流过,所以另外一个电灯是亮的。
师(趁机补充):像这样的连接方式,有两个简单电路并在一起的连接方式,叫做并联。
由此可见,两组实验,探究的都是“怎样让一个开关控制两盏灯同时亮和灭”,但连接的方式却不相同。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教师引领学生去发现这两种连接方式的区别。同样是拧掉一个小灯泡,学生惊喜地看到不同的现象时,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思维地震撼,更加启发每一位学生都在参与思考,分析电流的流动方向。当然有了前面第一课时的积累,学生的思考便也有了知识的铺垫。从电流流动的角度分析,学生就通过自己的探究,清晰地理解了“并联、串联”这两个科学的概念的本质。在这样动手探究、动脑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概念。
三、拓展探究空间,是扩大概念运用的提升点
在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科学概念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的概念,检验自己掌握的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够灵活应用,可以提供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创造一个应用概念的平台,将实际操作与概念认知相结合,在操作中进一步巩固概念;也可以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生活的各种现象中灵活变通,应用概念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得概念的形成更加根深蒂固,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提升。
【片段三】
师:(出示教具,利用两用开关,开关打向一边,红灯亮;开关打向另一边,绿灯亮。)猜猜看,我是用什么方法连接的?
生:我猜是利用并联的方式连接的。因为如果是串联的话,红绿灯会同时亮和灭的。
其他同学也表示同意。
师:
电池盒
全班交流设计图。
根据设计图,学生利用材料开始制作红绿灯。
展示学生制作的红绿灯。
制作红绿灯,是本课的重点,也是认识了串联和并联这两个概念之后的应用环节。这个环节既能检查学生对并联、串联的概念的掌握程度,也能强化对概念的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将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学生在成功制作了红绿灯,将所学的知识变成了看得见的红绿灯,那种成功和自豪是难以言表的,对科学探究的热情也会水涨船高,这就是科学课带给他们的成功感。在概念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科学动手探究的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促进了学生概念学习的理解、掌握。几年的教学中我深深体悟到:科学课的概念课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一种知识灌输,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的条件,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为学生营造一种探究的情境氛围,以及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积极为学生“搭建”一个概念学习的有效“支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概念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认知,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科学素养,为学生以后走向更广阔的科学天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9
[2]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