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在常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王校长的带领下,一群结构教学的追梦人又度过了一个充实的学年度。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回顾这一学年,我们一起学习、交流、共进。
学习是研究厚积薄发的基础。在这一学年里,工作室成员不断增强泛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涵养内功,积淀实力。在每月一次的结构教学研讨中增加了“泛在学习交流”这一环节,每次由一位成员介绍自己近阶段的关注焦点,由点带面,促进大家一起提高。在本学年里,荆亚琴老师就“结构教学视野下数学概念的实践研究”,许强老师就“漫谈几何直观”分别进行了主题交流。
在泛在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还进行了差异学习。主要是学习了二实小校本学科指导纲要《学科·育人》三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对结构教学的认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本届工作室的研究课题“‘结构教学’视野下的实践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是第二届工作室课题“小学数学单元结构教学及其评价研究”的延续和深化。围绕这个主题,每一个工作室成员都有一个与之相关的子课题。每一个子课题的背后不仅是工作室成员一个人在研究,而是成员所在校数学学科组的一群人在研究。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个紧紧围绕“结构教学”展开研究的学研共同体。
每一次工作室活动,每到一个学校,都是领衔人、成员、所在校老师和其它校感兴趣的老师一次思想汇聚的盛宴。从上课到讨论都有其他老师的身影,为结构教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3.由“内”到“外”,建设磁力场。
继上学期有10所学校的数学教研组和15位工作室编外教师参加了工作室现场研讨活动之后,本学年工作室的研究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饱满。工作室与庄惠芬工作室开展联合教研活动,与姚灵娣和郭新华工作室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应邀去金坛尧塘中心小学进行示范教学和领衔人专题报告等等。在领衔人的带领下工作室的辐射作用由内到外的展开,这样的“室”“室”联合、“室”“校”联合教研,既寻求了结构教学的新突破,推广了结构教学的研究成果,又创造了结构教学生态化的外部研究环境。
二、多元结构认识,提高研究深度
1.自我完善,优化课题结构。
在工作室“‘结构教学’视野下的实践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这一核心课题引领下,在过去的这一学年里,工作室每一位成员紧密结合自己的子课题进行主动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以子课题为目标进行整体的谋划与研究;在每一次的研讨活动中围绕自己研究的子课题进行点评,发表相关的观点;在研究子课题的过程中积极撰文,形成研究成果。
在这样一个不断思考、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每一位成员对核心课题和子课题的认识更加深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成员的子课题自然进行了微调。如荆亚琴老师将“结构教学视野下数学概念教学研究”调整为“结构教学视野下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刘妍慧老师将“结构教学中学生分享品行的研究”调整为“结构教学视野下课堂交往互动策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课题网络进一步明确和完善,遵循结构教学的内涵,形成核心课题和子课题研究的一致性,使子课题成为核心课题不同纬度“经”与“脉”的交互渗透与有机生成。
|
子课题名称
|
责任人
|
合作者
|
1
|
结构教学视野下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新)
|
荆亚琴
|
龙虎塘实验小学
|
2
|
结构教学视野下课堂交往互动策略的研究(新)
|
刘妍慧
|
实验小学
|
3
|
结构视野下小学数学核心知识引领作用的研究
|
许 强
|
武进区星韵学校
|
4
|
结构教学与学生数学联想能力培养的研究
|
陈 燕
|
武进星辰实验学校
|
5
|
“结构教学”与学生学习品质研究
|
路叶娜
|
第二实验小学
|
6
|
基于“结构教学”的教学策略研究
|
杨文君
|
第二实验小学
|
7
|
结构教学视野下练习设计的研究
|
张 丹
|
雕庄中心小学
|
8
|
基于“结构教学”的学生心智培育的研究
|
蒋敏杰
|
局前街小学
|
9
|
基于“结构教学”的练习设计研究
|
王素旦
|
湖塘桥中心小学
|
10
|
基于“结构教学”的课堂有效交往互动的实践研究
|
李小英
|
薛家中心小学
|
2.立足实践,丰富内容结构。
在工作室2014年的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提炼四大领域不同知识结构教学的推进策略;探索不同课型结构教学的基本思路。从下表中可以发现在2013年9月到2014年6月集中研究的内容中包括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三方面的内容,具体涉及了数概念、形概念、规律教学和概率教学等内容,其中研究形式涉及了同课异构、单元整合、观评课等结构。
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每一位成员进一步理解了教结构、用结构、灵活运用结构的本质内涵。
除了课堂教学实践,在本学年的研究中还进行了评课的相关训练。每一位成员结合自己的子课题撰写评课稿,制作ppt并进行集中展示。并由领衔人做了“一点感受、两点常识、五点建议”的精彩指导。既丰富了结构教学研究的内容,又锤炼了工作室成员的基本功。
在本学年里,从理论层面上尝试了结构视野下“颠倒课堂”的“新结构教学”的模式研究。针对新生事物“颠倒课堂”,工作室成员在领衔人的带领下敢为人先,从结构的视野来认识、剖析、交流“颠倒课堂”的内容,为老师们结构教学的研究打开了另一扇窗。同时,此举也为后续探索“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个性化学习策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新形式、新观点的加入,结构教学的研究内容越发丰富。
时间
|
活动主题
|
研究课课题
|
执教
|
开放对象
|
2013.9
|
如何提高师生互动的质量
|
《找规律》四上
《可能性》六上
|
许 强
李志军
|
王冬娟工作室全体成员
庄惠芬工作室全体成员
武进区星韵学校数学组
|
2013.10
|
结构教学实践研究
|
《观察物体》四上
《找规律》四上
|
房秋菊
蒋敏杰
|
王冬娟工作室全体成员
尧塘中心小学数学教师
金坛市研训中心
|
2013.11
|
结构教学研究
|
《认识线段》二上
《找规律》五下
|
李小英
刘 伟
|
王冬娟工作室全体成员
薛家小学数学组
|
2013.12
|
基于子课题的评课交流
|
观看张齐华《可能性》
撰写评课稿并制作ppt
|
各成员
|
王冬娟工作室全体成员
二实小部分年轻教师
|
2014.1
|
畅想结构教学变奏曲
|
结构教学视野下“颠倒课堂”之我见
|
各成员
|
王冬娟工作室全体成员
二实小数学组
|
2014.2
|
结构教学研究
|
《因数和倍数》四下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五下
|
许 强
刘妍慧
|
王冬娟工作室全体成员
实验小学数学组
部分清凉小学、北郊小学、红梅小学 朝阳二小教师
|
2014.3
|
结构教学研究
|
《认识人民币》一下
《正比例反比例意义》六下
|
路叶娜
张 丹
|
王冬娟工作室全体成员
雕庄小学数学组
|
2014.4
|
常州、镇江、连云港三市小学数学联合教研活动
|
《分数的基本性质》五下
|
荆亚琴
|
王冬娟工作室全体成员
|
2014.5
|
结构教学研究
|
《认识面积》三下
《认识小数》三下
|
王素旦
蒋敏杰
|
王冬娟工作室全体成员
武进区星河小学数学组
|
2014.6
|
三室联合教研活动
|
《长方形和正方形》三下
《长方形和正方形》三下
《认识负数》五下
|
蒋燕娟
李小英
赵智敏
|
王冬娟工作室全体成员
姚灵娣工作室全体成员
郭新华工作室全体成员
小河小学数学组
|
3.注重实效,创新研究结构。
工作室在本学年里一如既往坚持的研究结构是内外结合。对内,与成员所在学校之间的联合研究,使研究不断深入。对外,与志趣相投团队之间的联合研究,使结构教学博采众长,产生辐射效应。
基于上述的基本研究结构,在本学年里又有所创新。
创新之一:在集中研究过程中增加了泛在学习的主题交流环节。此举,以点带面体现了浓郁的学习氛围,盘活了教师间的学习资源,关注了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促进了工作室成员认识的提高。
创新之二:观评课的改革。提前半天公布观课的内容,然后工作室的成员依据录像,结合各自的子课题撰写评课稿,在此基础上制作ppt,准备10分钟的交流。短短半天的准备时间远远不够,很多工作室的成员一直思考、准备到第二天凌晨。在具体评课的过程中,领衔人设计了现场他评、互评两个环节。每一个成员对他人的评课进行打分,并抽签确定互评的双方,进行一句话的现场点评。最后,由领衔人进行集体点评。这样,每一位工作室成员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观评课的过程,锤炼了自身的基本功。
创新之三:新概念的引入。未来是属于信息时代,当大量的资讯扑面而来时,你准备好了吗?本学年,工作室敢为人先,率先在工作室里看展了结构视野下颠倒课堂的研究。正如领衔人所说“学习让我们拥有了前瞻的眼光”、“颠倒课堂,就在我们身边”、“颠倒课堂,究竟颠倒了什么”。像这样的“颠倒课堂”、“幕课”等等新的思潮和技术的冲击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考。
三、丰盈研究成果,坚定追梦脚步
坚守“成事成人”的价值追求,在本学年的10次现场研讨中展示了工作室成员的风采,在领衔人的指引下,工作室每一位成员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素养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形成了一批精品课例。每一次的集中研究都是一次饕餮盛宴。在上课老师前期的精心准备下,在听课众人的思维碰撞中,对于结构教学的认识更加深入。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了一批与之相关的精品课例。
养成了较高的现场学习力。在领衔人的要求下,工作室每一位成员都养成了带着观点去听课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能够自觉做到结合自己的子课题进行即兴点评。此举,有效的培养了工作室成员的课题意识和表达能力。
此外,工作室成员在五级梯队的评选中、各级各类的竞赛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展示了本工作室积极向上的良好风貌。
四、还需关注的问题。
1.研究内容需要更加全面。在本学年的实践研究的四大领域中缺乏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结构教学研究。从下学期开始,随着苏教版新教材的全面使用,在实践研究的内容上还需早做规划。
2.“颠倒课堂”的实践研究有待开展。如何将“颠倒课堂”与“结构教学”无缝对接,形成共振,这是后续需要好好研究的领域。
3.资源积累需要更及时。为了为后续的中期评估做好准备,每一位工作室成员的研究成果需要及时的进行保存。相关的课例、论文、各级各类获奖等都需要分门别类,及早统计整理。尤其是每个成员的子课题的相关材料的收集与整理。这也便于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在“结构教学”这条路上更加坚定了我们研究的步伐。静水流深,一群追梦人在领衔人的带领下共同进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