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科学组紧紧围绕《小学科学概念课型有效性教学》这一课题,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基础”教育》为理论指导,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落实理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直面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改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有的前概念非常顽固,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转变。改变学生错误前概念一定要讲究策略。美国学者纳斯伯姆和诺威克曾提出了“矛盾事件”的方法,具体做法的:首先通过一定的方法暴露学生的前概念;然后使学生明确意识到他们和别的学生想法不同;接着让学生尝试解释一个矛盾事件,引起概念冲突;最后鼓励和引导进行认知调整,建立与科学概念相一致的新的概念模型。
二、促进建构活动,提供具体类比。
一旦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认识到他们的原有观念是有瑕疵的,下一步就应该进行各种建构活动,创建新模型。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应促进学生进行各种建构活动,提供具体的类比,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新模型。学生的建构活动有推论(其中包括自我解释)、提问、回答问题、解释、总结等等,这些建构活动将有助于概念改变。
三、使用科学概念,强化知识联结。
在转变错误的日常概念建立新的科学概念以后,还要提供对新概念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机会。因为孤立的概念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也难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中。使概念系统化的方法是建立概念图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通过一些综合活动把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巩固新概念的方法有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新概念,通过各种练习进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