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理性成果)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研方式的变革
发布时间:2014-05-2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研方式的变革

     语文学科组在推进“十二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研活动始终紧扣课题关键词“课程纲要开发”和“教学变革实践”展开。“纲要开发”需要我们将国家课标解读、课程理论学习、前期研究提炼和教学变革实践融为一体进行教研;“教学变革”我们以单元整体教学为研究载体,融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质量评价、教学建议与相关附录为一体。“课程纲要开发”和“教学变革实践”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又相生相成,螺旋式推进。与十一五课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学策略的研究”相比,因研究目标的推进与领域的拓展,教研活动的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变革。

 “纲要开发”这一研究内容对我们的教研活动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纲要系统性强,所以研究站位更高;因为纲要涉猎面要广,所以研究视域更宽;因为纲要科学性要强,所以研究定位更准;因为纲要要具有实践指导性,且具有可读性,所以研究要更有深度,提炼要更精准。

在前期开题时专家的指导和广泛的学习论证基础上,我们构建了纲要的整体框架(出示国家课标与校本纲要框架对比),这一框架的出台和每一版块的内容都是我们教研活动的成果。尤其是课程目标与内容的五个领域、目标依据的三个纬度、课程内容的三级指标、实施策略中体现年级专项能力与单元教学相整合的思路都体现了二实小老师实践与创造的智慧。

纲要每一版块的开发落实到教研活动,我们都采用了研读结合、研撰同步、重心下移、互动提升等研究策略。研读结合:把课标等相关理念与我们的研究紧密结合;研撰同步:研究的同时进行相关内容的撰写;重心下移:基于年级教研组中每位教师的研究智慧,人人参与研究,人人参与撰写;互动提升:集中学科组骨干力量进行跨年级的互动研讨,在小学六个年级的大背景下清晰每个年级的定位。

(出示“各年级课程内容的确立”这一研讨活动方案、研讨成果、研讨报道)

由于纲要开发是以年级为单位,故年级教研组长成为了教学变革实践研究的第一责任人,既统筹规划、组织推进年级组内的研究活动,同时还必须成长为某一年级教学研究的校内专家,引领教研组内的老师有向、有效、有创地进行研究;每位教师都参与纲要的开发工作,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成长为某一选题或某一领域的专家。为了帮助教师较好地实现这一专业要求下的角色转化和素养提升,基于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运用双循环的运行机制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围绕单元整体教学,年级教研组内教师之间循环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说课、评课)、专题理论导读、后续单元解读,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实践研究,体验梳理研究成果。学科组内由教研组循环承担研究汇报活动,单元教材解读、目标定位、推进思路、单元整体教学推进中两个不同阶段的课型呈现、组内说课评课、组际质疑点评、研究共同体答疑及二度反思。这样双循环的教研活动机制促使年级教研组长和每位教师的思维方式、研究能力、实践水平在全程、全层、全面的研究活动中得以快速发展。同时,教研活动也体现出指向更清晰,过程更完善,推进更扎实,成效更显著的特点。如果要说变革,可能体现在这三方面:

研究视野:从教学走向课程

     以往我们的教学研究会指向单一文本的独特价值与价值转化、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风格,但很少将文本的教学放在课程的大背景中确立其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具体位置和价值体现。如我们在进行三年级下册名人故事单元《》《》《》《》教学时,我们会纵观四篇课文,结合三年级的能力要求,思考学生在搜集资料介绍这些名人时运用找“时代、国籍、身份、成就、他人评价”这样的知识结构;如何体现教材特点分步推进学生三年级学生品读人物这一能力培养,对学生起步学习记事写人有什么价值等等。同样,教师看课评课时不仅仅关注文本本身知识与内涵的传授和细枝末节的教学环节的处理,更多的是着眼于目标的合理定位,策略的有效选择,教师对学生素养累进的着力点的选择、判断及引领。

实践足迹:从点状走向系统

从研究内容而言,以往的教学我们更多的时候关注篇,偶尔也关注类课文。基于纲要开发,我们实现了单元横向全覆盖,纵向全贯通。

从研究过程而言,以往的教学我们会着眼于课堂,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如教学设计、课堂推进、作业情况等。着眼于纲要开发要求我们全程地规划教学,通过解读单元文本这一载体,清晰单元目标与内容;透过年级内循环的实践研究,提炼恰当有效的实施策略;通过围绕目标达成的前移后续的调研分析,完善质量评价等要素;通过跟踪记录搜集全程的研究过程材料,整理专题附录和单元附录。(单元整体教学中的6

行走方式:从模仿走向创造

以往的研究,我们善于学习,善于模仿,善于迁移。网上下载经典教案进行教学,外出学习回来上移植课。如今,教师基于课程理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充满了创造,创生了单元背景下的单元导读课、单元推进课、单元总结拓展课(单元7);创生了单元预习单、单元总结单。即便是过程中的一种课型,教师也基于单元文本特点创生了许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本化实施的创造性实践成果。(链接单元导读、推进、总结)11-13 14-17

基于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1)研究指向更清晰:单元教材中看到“语文课程中具体的年级目标与内容”,如《石头书》《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可以定位在讲童话故事、分角色对话、童话剧表演等,也可以定为于提取信息,整合信息,介绍科学知识。这需要通过对整册教材各单元内容进行全局把握,在横向覆盖的视野下审视;还需要其他年级对同类型课文进行差异捕捉,在纵向伸展的视野下定位。(出示:六个年级的课程内容)

2)研究过程更完善:从单元教材解读-目标定位-单元推进思路-单元不同课型实施策略(导读课、推进课、总结课)将单元整体教学进行整体呈现。(出示:暑期青年教师培训二组的相关素材,某一选题的实施策略;出示:李娟六年级完整版的ppt

3)研究推进更扎实:详见研究方案(出示:某一年级的研究推进过程,从方案确立-整体解读、确定思路-两轮实践研讨-学科组完整呈现;;双循环安排表

3)研究成果显创造:(出示:李娟六年级完整版的教学设计中的亮点;这两个学期三年级单元整体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实践研究)

 

2013.5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