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方法指导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实践研讨>>文章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有序常态化实施初探
发布时间:2014-05-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至今,由于没有《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活动主题的选择空间非常广阔,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活动指导等更灵活、更具弹性,因此各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时也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随意性增强,如: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或一味听凭学生的兴趣来开展活动;一种研究方法在不同的年级使用相同的指导策略、达成相同的能力目标;活动评价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或只是浮光掠影地走过场……这样的行为极容易使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偏离了它的课程目标。
纵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心中如果没有清晰的活动内容体系、研究具体方法、各年级分层目标设计,学生的活动都只是一些零打碎敲,形成的一些能力也将是相互割裂、不成系统的。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和同事、孩子们进行了连续的尝试和实践,力图通过四年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实现学生能力的结构化发展,同时也建构起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有序常态实施的结构图,具体内容如下:
二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结构图

 

年级
研究主题/课题
重点研究方法及活动
常规活动
三上
可爱的动物
(例:金鱼)
饲养、观察(学会观察方法、完成观察记录表);
查阅图书(做摘抄)
在老师帮助下选定课题;
自然建组法建立小组;
老师帮助填写活动方案表;
用较清晰的语言汇报交流;
在老师指导下展示手抄小报等成果
三下
青青植物园
(例:吊兰)
全班设计一份活动方案表;
长期观察,完成观察日记;
简单的问卷调查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植物为课题;
相同兴趣者组建为活动小组;
语言清晰、有条理地汇报交流;
用手抄小报、实物等方式展示成果
四上
校园问题
(例:课间安全、游戏等)
小组尝试完成活动方案表;
上网收集资料;
校内实地考察
讨论后老师帮助提炼研究课题;
相同兴趣者组建为活动小组;
有重点地进行汇报交流,学会倾听;
用考察日记、手抄主题小报等形式展示成果
四下
社区问题
(例:绿化、卫生、停车等)
小组独立完成活动方案表;
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邻近伙伴组建小组;
讨论筛选、老师帮助提炼课题;
有重点地交流,认真倾听,取长补短;
用资料集、过程实录手册等方式展示成果
五上
社会问题
(例:身边的水资源、大气环境)
实验、学写实验报告;
完成研究报告
同组异质互补法组建小组;
小组讨论,初步形成课题;
语言简洁,流利地汇报交流;
PPT、研究报告等形式展示成果
五下
社会问题(与公民教育结合)、
与他人交往问题
跟踪调查、采访;
行动方案策划
自由组建小组;
小组讨论,独立形成研究课题;
流利、有详有略地汇报交流;
PPT、倡议书等形式展示成果
六上
关注自我
(青春期问题)
自主选择研究方法,灵活开展多项活动
自由组建小组;
小组或个人独立确定小课题;
简洁全面地汇报交流;
选择PPT、过程实录手册、倡议书等合适的方式展示成果
六下
毕业典礼
结构设置意图: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他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都决定了这一阶段孩子们的活动内容宜小不宜大,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经历了一个比较简单而又规范的研究过程后,明白这是一门怎样的课,是干什么的。同时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还初步掌握了课题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资料收集和观察法。
四年级学生的身心逐步发展,阅历渐渐丰富,他们关注问题的视野也在拓展,身边的小社会——学校或社区中的一些问题正适合他们研究。这一阶段教师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承接三年级而进行的上网收集资料、实地考察,与实地考察有一定关联性的问卷调查与采访等都根据学生的研究需要而被引入活动中来。在学校或社区这样相对比较封闭的场所开展活动,学生的安全得以保障,教师的指导也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五年级的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明显提高,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自我意识也在增强,所以此时他们会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更感兴趣,也会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一些困惑,这些都会为他们所关注,形成研究的课题。这一阶段学生的研究关键能力已基本形成,所以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逐渐淡化,突显出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社会调查类的活动,更依赖于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一些研究方法的提升指导也必不可少,如采访专家与采访普通居民的区别,电话、网络采访的一些注意点,如何开展跟踪调查等等,这些都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指导。
六年级学生则已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水平的研究能力,所以他们的研究应更关注活动过程中的个体或小组个性化发展,真正实现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研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发展。
以上课程结构只是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及学生能力水平设计、实施,仅为参考,不一样的学校、不一样的学生,完全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课程实施设计。只要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能做到全盘考量,合理进行选择,有效实施指导,这门课程定能为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