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集散式教研机制的创生与推进
发布时间:2014-05-2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说在前面:
2014年4月17日,二实小集团六年级教研组向新基础共同体的朋友们呈现了“走进经典”的单元类结构整体教学的完整版。在六年级的10位教师中,6位二实小教师,4位翠小教师,教研组长和执教推进课的均为翠小教师。
从一篇课文到一个单元,从一个学校到一个集团,从一位教师执教到一个团队集体亮相,在场的老师们惊异于集团背景下两校区的融合速度、变革深度、实践高度。
今天就由我代表二实小集团语文学科组向大家汇报:
集散式教研机制的创生与推进
——集团背景下基于教师需要管理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基于需要管理的集散式教研机制的创生
2009年,新基础成型性研究结题,在前期教师全员参与、全程经历,逐步深入的创造性实践体验的基础上,二实小语文学科组形成了智慧创造、合作共享的研究文化,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整体提升。长程策划、同步推进、跨层组合、差异互动的研究机制在推进教学变革、提升教研质量、激发教师需求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发现,同步推进过程中,难以兼顾教师特色、思想、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高位发展。同时进入新基础生态式研究,以学校为主体,基于校情的生命自觉方式的自主研究,成为我们面临的全新挑战。
2011年,迈入集团办学的新生境,面对虽只有一街之隔,但理念不同、价值追求不同,对“新基础教育”一无所知的翠小语文组,如何尽快唤醒、激发、发展教师队伍,实现融合深度、变革速度、实践高度的加速发展,成为学科组理性思考和变革实践的焦点。
个体发展需求差异、团队扩张需求集聚的现实,引发了学校管理对“发展需要”进行管理变革的自觉追问与反思创新——
二、基于需要管理的集散式教研机制的推进
我们的思考是,分析和配置学科组资源,满足和引领不同类型、不同梯队教师发展需求,集目标散内容;集策划散过程;集评价散创新。“集”是为了更有质量的“散”,“散”是为了更高层次的“集”。
1.集目标散内容
1)不同阶段的需要
“学科育人”始终是我们学科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成型性结题后,学科组回溯反思,展望规划,老师们依托三个年段共同推进的主题阅读、成长系列习作、课外阅读课内指导三大类课型研究,总结了“学科育人:基于学科课程的资源开发与策略研究”的成果。同时提出了后阶段的研究需求:覆盖面和整合性有待加强,研究如何更贴近日常;特色教师和特色课型呈现不足;研究如何更体现创造。教师更为自主、日常的需求,引发了学科组的思考,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学科组提出了以单元类结构整体教学为载体的“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 前沿后续的目标都是“学科育人”,但研究内容更好地体现了基础与需求的匹配关系。
集团初期,面对着两校区的基础差异,在相同的价值目标追求下,研究内容各取所需。翠小校区主要是系统地学习和尝试着践行新基础核心理念,二实小校区教研活动则在经历了核心理念的研读转化、课型研究、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三个阶段的基础上着重进行第四阶段的研究: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
2)不同层面的需要
新基础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在学科教学改革中始终不变的追求。但为了更好地体现要求、能力、兴趣与需要的关系,研究内容的“散”同样体现在不同组织层面中,学科组顶层设计,要求高位引领,更新观念,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国家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指导纲要”的实践提炼;教研组基层研究,要求贴近实践,转变思维,研究内容主要基于教材进行单元类结构整体教学实践变革;教师是研究个体,要求贴近问题,改变行为,研究内容主要扎根日常教学,聚焦问题,进行微课题研究,以提升常态质量。
2.集策划散过程
“以成人促成事” 为了促进集团优秀教师能在更高的平台、更大的范围发挥价值,同时在帮助他们实践中形成并提炼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此满足教师自主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高层次需要,学科组在开学初策划整体工作的过程中对这些教师的个人发展也作了策划。
(1)邀约
 集团初期,两校区骨干教师经常被相互邀约:二实小的骨干教师在翠小教研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以“实验先行者” 的角色与“主动发展者”的姿态让翠小教师逐步亲近并融入新基础研究;翠小骨干教师则加入了二实小校本学科指导纲要的研究,以“课题参与者”“智慧贡献者”的姿态投入研究,更以“学习者”“实践者”的角色检验二实小教学变革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两校区的骨干教师带着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实践,成为了联接两校区教学研究的纽带,为集团教学活动质量的整体提升提供了再生性资源。
(2)发现
 集团融合过程中,学科组在日常调研中发现两校区不乏特色教师,他们高尚的道德操行、优秀的思维品质、深厚的学科素养,尤其是独特的教学风格、精湛的教学艺术都值得推崇。“品菊”活动中,翠小低年段蒋菊芳教师展示有智慧、有情趣的课堂魅力;“赏月”活动中,二实小高年段朱江月教师呈现了精妙设计、情智共长的教学风格。
在集团教师发展策略——“发现教师” 这一课题的引领下,学科组开启发现教师之旅,在研究实践中,提炼教师教学风格,促进学科组智慧分享,传递正能量、营造新生态,实现了“以成人促成事”的价值追求。
 “在成事中成人” 学科组每学期进行专题研究推进思路的策划时,分析和配置学科组资源,满足和引领教师发展需求是整体策划的宗旨。集团化背景下,庞大的教研组队伍、有限的教学研究活动时间等制约着教师直接参与教研活动的可能。当教研活动在面临“大班”的时候,也需要改变活动的组织形式。教研组管理、运行的“重心下移”,教研组研究活动的“价值提升”成为了学科管理者策划组织教研活动的基本思路。
(1)轮岗循环。
组内循环。单周以年级为单位的教研组活动,围绕单元整体教学,或承担理论导读,组织研讨;或承担教材分析,组织集体备课;或承担课堂教学,进行课堂实践;或承担教学点评,进行智慧重建。教师之间循环担任研究活动各内容板块的第一责任人,在不同领域的活动中承担主持并组织教研活动的职责(如下图2012-2013学年下语文学科循环教研活动安排)。“组内循环”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走到研究的前台,以责任人与合作者的双重角色真实地参与研讨活动,在教研组内既发挥个体优势、积极贡献智慧,且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实践中收获不同体验,得到多方滋养。教师的循环担当、角色体验,还有效增进了教师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协作,促进了教师的主动学习,差异互补,这一新型教研秩序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也是各年级组教研文化的培植过程。
  2012-2013学年下语文学科组内循环教研活动安排(一)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教学研讨
理论导读
单元主讲
教学研讨
理论导读
单元主讲
教学研讨
理论导读
单元主讲
教学研讨
理论导读
单元主讲
教学研讨
理论导读
单元主讲
教学研讨
理论导读
单元主讲
 
 
3
专题开放前研讨
毛如静
黄春梅
毛鸣臻
 
高鸣鸿
方海红
 
蔡薇敏
王林保
 
 
郦少春
郭玉琴
 
朱丽萍
金张
 
5
王小娟
金旭峰
尤心韵
毛鸣臻
 
 
 
方海红
顾静雅
 
潘亚洁
任美娟
郦少春
宋晓艳
费银芬
专题开放前研讨
陆高
 
11
 
蒋菊芳
 
 
 
李新梅
唐双红
 
方海红
专题开放前研讨
储亚琴
 
宋晓艳
张淑嫣
郭玉琴
 
李张
 
组际循环。在年级教研组根据学科组研究重点创造性开展日常研究的基础上,双周学科大组开放式研讨活动由各年级教研组自主申报,组际循环承办。从活动的策划准备、提前公示到现场的组织、呈现到活动后的总结提炼、宣传报道都由承办的年级教研组全程负责(如下图2012-2013学年上语文学科循环教研活动安排)。教研组长成为“总设计师”,年级内各学科教师以常态的研究角色担当各领域的研究任务,综合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展示年级教研组阶段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展示教研组的研究文化与研究水平。“组际循环”不仅为教研组长提供了自主策划、组织和锻炼的舞台,增强教研组长引领研究、规范过程、评价反馈、总结提升的意识,同时促进各教研组形成既具有学科组特色又体现年级特点的独特的教研文化。开放式的研讨过程不仅是研究进程的相互沟通、研究智慧的分享碰撞,也是各教研组研究水平的集中呈现和各教研组室文化的综合亮相。
 2012-2013学年下语文学科组际循环教研活动安排

 

活动主题
责任人
整体策划
课堂实践
摄影
报道
单元解读目标制订
推进
思路
第一轮
第二轮
评课
课型1
课型2
课型1
课型2
课型1
课型2
单元整体教学研讨
六年级
陆芳
朱丽萍
郭玉琴
陆芳
刘越
陈水香
赵汉彬
潘银婷
张淑嫣
闵岚 赵菊玉
五年级
宋晓艳
白露
邵沪杰
郦少春
张英姿
宋晓艳
费银芬
朱江月
储亚琴
刘燕、王晴薇
四年级
李娟
李娟
蔡薇敏
任美娟
任红
张英明
郭秋萍
李琳
潘亚洁
郭筱凯
三年级
丁晓宇
高鸣鸿
方海红
蔡丽华
顾静亚
马燕芬
唐双红
陆轩
陈迈
薛燕 李玲
二年级
张建英
毛如静
李新梅
杨萍
张建英
徐艳
樊莉
孙巍
黄春梅
毛鸣臻 张轶
一年级
金旭峰
金旭峰
王小娟
 徐洁
朱玉婷
尤心韵
王莺
蒋菊芳
孙闽芝
居建芬韦菊仙
    “循环”机制的运作增加了教研组研究的内在密度,调动了“每一个”老师的积极性、参与度和贡献率,在全员参与、互动推进中很好地体现了教研活动“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的价值意义,使研究向着每个人每一天的教育生活自觉开放。学科教研文化在“双循环”的运作中向着自觉、自主、自能的方向迈进。
4)定位联动。
集团学科组为了让每一位教师都在丰富参与研究的体验的同时获得真实成长,除了运用双循环教研机制开展日常教研活动,还在一次次难点突破、精品打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联动”的研究范式,即变个人突破为群体攻坚,献计献策的集体试水。在“单元类结构整体教学”研究中,从规范单元内容到设计单元目标,从建构运行体系到实践调整总结,都需要教研组内教师群策群力。尤其是以单元导读、单元推进、单元总结三种课型共同呈现一单元的教学时,各课型之间的内在整体感、衔接感和生长感,更需要教师间的合作研讨。这一研究内容的确立将每一位教师个体的研究与团队的研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不仅如此,教研组内部在攻坚的过程中不是有的在“岸上指挥”,有的在“水里反复试水”,而是在阶段研究中先后跳下水“体验水温”“施展手脚”,每一位教师既是教练,又都是泳者,只是最后呈现的教师必须是大家研讨实践、集中聚焦后的最佳方案的创造性实施者。这样角色联动体验、聚焦目标突破使我们攻破了一个个堡垒,将研究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制高点。附六年级承办的“走进经典”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安排表(红色为六年级的十位语文教师)。
3.集评价散创新
评价是检验质量的标尺,也是教师行动的导向。面对学科教学改革的质量,学科组“集中”管理——目标(区域内高位稳定)、过程(以教学改革促进质量提升)、评价(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专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诊断等。而解决问题则需要基层管理组织——年级教研组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学科教学阶段性目标和前移后续的思维方式创新改进策略。
针对学科教研质量,集中进行问卷分析,组织教研组长倾听教师的需求,反思调整教研活动的内容、方式和研究策略;
针对教学常规质量,集中进行普查分析,对学生课堂健美形象、班级团体朗读、教师教学设计、作业批改、学生专项能力等整体发展状况,诊断差异区间、寻找发展空间;
针对新技术在课堂的运用质量,集中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技术在发挥学科育人价值中的优势,完善技术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针对学业综合质量,集中进行跟踪分析,用数据说话,让图表发声,在跟踪中发现变化,在变化中总结经验,剖析问题。
评价引领教师发现、分析、诊断、解决问题等专业素养的发展,引领教师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激发教师在解决问题、寻求突破中的创新能力。
 
二实小集团语文学科组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指导和引领下,坚定地行走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以激发和引领教师的发展需求为价值追求,审时度势,创新管理思路,用集散这一系统思维方式寻找新突破,追求新发展,让集团语文学科组焕发勃勃生机。在全员、全程、全域的实践基础上,二实小语文教师老师用对教育的挚爱和不竭的创造谱写出了新基础理念下课程实施的新篇章——以年段为单位一套三册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推广新基础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
当然,随着集团的不断扩大,生态区辐射要求的不断提升,语文组自身研究向纵深处发展与集团、区域横向互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集团内教师整体年龄的攀升与新加入青年教师的后劲不足之间的分化也日益明显。但是,我们相信挑战与机遇并存,激情与智慧同在,二实小集团语文教研组依然会用坚实的脚印书写教育的理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