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艳
学生语言的发展,主要还是凭借文本的语言来发展学生的语言。
当我拿到《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时,就在思考:有哪些语言形式值得学生去学习?写李时珍的文章很多,为什么用“夜宿古寺”这件事情来写他?应该补充哪些材料,使李时珍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起来……
记得孙绍振在《名作细读》里谈到“对比”的阅读方法。我想起了旧的人教版教材中第六册里有一篇课文《李时珍》。我找到了这篇课文,用对比的方法阅读了这两篇介绍李时珍的课文:
①明朝出了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叫李时珍,湖北蕲春人。
②李时珍家世代行医。他的父亲医术很高,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就是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再当医生;因为那时候,行医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李时珍可不这样想。他看到医生能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就从小立下志愿,要像父亲一样为穷人看病。
③李时珍处处留心想父亲学习,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有一回,父亲遇到了疑难病症,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凑到父亲的耳边,轻轻地说了一个古方。父亲一听他说的药方正对症,才同意他学医。
④李时珍22岁开始给人看病,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⑤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上,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⑥几年以后,他回到蕲春老家,开始写书。花了整整27年,他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
两者进行对比,我觉得这两篇课文可以成为一个互补关系。
1 读内容
《夜宿》一文,上来就介绍李时珍师徒俩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察访药材已好几个月。李时珍是谁?师徒俩为什么要去察访药材?这些并没有作介绍。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肯定要介绍这两个背景的。《李时珍》一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里作了介绍。教学时,就把这两篇课文发给学生,以《夜宿》为主,另一篇为辅。导入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到《李时珍》一文中去寻找那两个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扣住第四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体会李时珍为万民造福的精神。在文字的往复阅读咀嚼思考中,学生对李时珍的人物形象就更加了解了。
2读形式
两篇文章都是写的李时珍,但是谋篇布局上各有千秋。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谋局布篇、选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上进行对比,进而领悟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表达方法。
(1)具体与概括
《李时珍》的第5自然段写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所作的准备——采药。写得很概括。如“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夜宿》一文对品尝药材的情节介绍却比它细致些。
像这样具体与概括的对比还有“他有时好几天不下上,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与《夜宿》中课文第4、5节的对比“……一座破败的古庙……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遍喝水一边啃干粮。”。
概括的表述留给人想象的空间比较大。除了《夜宿》一文中这样来描写师徒俩的吃住情境外,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其它的吃住情景,接着扣住“好几天”进行引读“第一天,师徒俩住在一座破败的古庙里”生接读后面的课文,“第二天师徒俩还是住在这间破败的古庙里……”“第三天……”多次的引读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来。
(2)选材的对比
《李时珍》一文几乎写了他的一生,是全景式的选材。而《夜宿》只是选取了李时珍一生中的某一夜的事件。这两种选材方式都可以表现人物的特点。
(3)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夜宿》一文运用了多种方法:自然环境的描写与烘托,如对古寺破败的描写,结尾处月光环境描写的烘托。抓住人物的语言,如师徒俩谈苦的对话。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读来容易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李时珍》一文通篇比较抽象,缺少细节描写,因而感人的成分就少多了,风格比较严肃。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讲,如果做个民意调查,估计会有大多数人喜欢《夜宿》一文,因为它有具体的情节故事。那个孩子不喜欢故事呢?教学策略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来体会人物形象。而《李时珍》一文就不适合用这种方法。
(4)谋局布篇上
《李时珍》一文第4、5两个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结构,这永远是中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虽然只是一篇文章的充实,课堂却立刻显得丰富起来,学习变得有滋有味,学生的兴趣浓了,收获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