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如静
|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低段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在起步阶段就重视写话,对今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有重要意义。所以,只有从基础抓起,激发低年级学生写话兴趣,提高低年级学生写话质量,培养良好的写话习惯,学生今后的写作能力培养才能水到渠成。
一、 写话,能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就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真实生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写话的良好素材: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和同学闹的小矛盾、被老师表扬、节日的庆祝活动、班级环境的变化等等。写话练习,就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习惯,捕捉身边发生的现象,并发表出自己的看法。
学校植物园有一株白玉兰,冬去春来,光秃秃的枝干上长出了毛茸茸的花苞。白玉兰先开花后长叶,非常富有特点,是指导孩子进行连续观察的好教材。于是,连续三个礼拜,我带孩子们去观察它的变化,从花苞的形状到颜色,从花瓣的色泽到香味,我都让孩子们用心看,用手摸,用鼻子闻。学生观察的兴趣非常浓厚,他们不仅利用课间时间自己再去观察,还用笔记录下了白玉兰的变化过程。
白玉兰(一)
上周,老师带我们去找春天。我们仔细观察了校园里的白玉兰。它含苞待放,绿绿的花萼紧紧裹住了花瓣,不让我们看到它的真面目。它让我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很想看看它开放后的样子。
今天,我们又去观察白玉兰。现在,它的花已开放,远远看去,就像一只只白色的蝴蝶停留在枝头。一阵风吹来,就像无数只蝴蝶在扇动翅膀,漂亮极了!
白玉兰(二)
今天,老师又带我们去观察白玉兰。大部分的白玉兰花已凋谢,只剩几朵耷拉着泛黄的花瓣,这时同学们都很伤心。虽然白玉兰凋谢了,但,树上的树叶已经长出来了。它的树叶是椭圆形的,被太阳一照,嫩绿嫩绿的,还有点透明呢!
二、写话,能提升学生积累运用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段的写话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可见,写话时光靠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是不够的,还要学习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去描述生活和观察到的事物或景物,这就得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言辞优美的文章,那都是学生练习写作的优秀范文。精彩的片断,经典的文字,能为写作提供丰富的源泉。适时的仿写练习、朗读背诵,都在提升着孩子们积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随着学生认识的字的增多,课外阅读也随之广泛,书读得多了,知识的积累丰富了,写起文章来,笔下的词儿和句子也就跟着丰富起来。
在我们学校,课前五分钟是固定的常规积累时间,我们会根据单元主题确定本单元常规积累的内容。如二下第七单元的主题是“美丽中国行”,孩子们提前准备课外搜集到的描写祖国美丽风光的句子,上课前以开火车的方式交流一组,交流完后老师再组织点评:你最喜欢谁积累的句子,为什么?就在这样一个积累、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内化了语言,语感得到了提高。
三、写话,能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习惯
小学一、二年级是一个孩子记忆力的真正黄金季节,也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进行相互衔接转换的最佳时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段的写话提出的要求。这就告诉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应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多鼓励,多引导,从说好写好一句话开始,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习惯。
为了帮助学生从小养成乐于表达的习惯,从一年级学会拼音开始,我就鼓励他们以拼音为拐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提高他们写的兴趣。当他们发现拼音具有如此神奇的功能,可以帮助他们自由表达后,开心的、烦恼的、悲伤的事都成为笔下的话题,与你一起分享。有的孩子紧紧结合课文写自己的感受:“今天,我在升国旗的时候刚想开小差,忽然想到《升国旗》一课告诉我们升国旗时要立正、敬礼,我马上就站好了。”有的孩子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道:“今天上体育课时,我还发现红领巾戴在脖子上,等到吃中饭时,我发现红领巾没有了,我到处找了一下,没有,我又不敢告诉老师,我现在不知怎么办才好。”
作为作文的起步,写话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为了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写话习惯,提高写话能力,老师和家长都做了很多的努力。事与愿违,我们的孩子没有因此而喜欢上写话,写话时抓耳挠腮、依赖老师和父母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可见,在具体的写话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
1、 多拔高要求,少兴趣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是健康美好的情感。低年级儿童初学写话,不少老师就给他们定了很多条条框框,结果由于人为地拔高,不断地限制,写话越教越死,学生越写越怕。如刚学完拼音,有的老师就要求每个孩子每天必须写话,不尊重孩子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对于学生的写话,用上优美词句的能得到老师的大肆表扬,文通句顺的很少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为了避免有些孩子偷懒,有的老师在写话的字数上也有规定。在指导写话时,注重写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类似于八股文的作文三段式的教学手法等,泯灭了小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并造成文章千篇一律、虚假内容较多、成人化的现状,这使得小学生写话远离了儿童生活,远离了儿童心灵。
2、 重教师批改,轻作后讲评。
进入二年级,教材中安排的写话练习明显增多,有课文的仿写练习,有给课文续编故事,还有单元练习中也安排了《说说写写》。每次写话之后,教师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批改,逐字逐句批阅,别字、标点、病句一个都不放过,最后评定一个分数或一个等级。而批改后的讲评环节却被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忽视、省略了。有的老师认为孩子的写话批改过了,自己就完成任务了。有的老师天真地认为孩子们会仔细拜读我们的批改,发现问题,自主改正的。却不知正是这种重批改轻讲评,“批”后不“讲”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写话教学的高耗低效。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致力于作文教学改革十余年,他提出“学生前面跑,讲评岂能少”的教学主张,我颇为认同。对于作文讲评,《小学语文教学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作文讲评要有针对性,不可面面俱到,应对照每次习作要求,欣赏优点,指导不足,使学生领悟写作方法与规律。讲评之后要安排修改和后续训练,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我想,我们的功夫只有花在刀刃上,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3、 多师长替代,少童真童趣。
写话,本应是孩子最自然的倾吐,是他们最真的语言。然现在的老师、家长,总担心孩子不会写,写不好,越俎代庖,作前过度指导,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使得我们的孩子一片茫然,不知道怎么写才好。因为老师的面面俱到,个性迥异的学生给你捧出的是千篇一律的文章。因为家长的不厌其烦,我们的孩子写话时多了一份依赖,少了一份独立,文章也因此多了一份老成,少了一份童趣。
片段一:昨天,我去看动物表演了,有斗鸡、斗羊、小羊走钢丝和小猪运动会。我最喜欢小猪运动会了,随着一声鞭响,五只小猪就跑了出去,它们跑跑走走停停,还不时用头去顶同伴的屁股。最后它们还从高高的跳台上跳入水中,朝终点游去。那可爱的样子让我们忍不住哈哈大笑。
片段二:冬天来了,我们小区里的青松又长大了。
挺拔、高大的松树,它外形像一把大大的雨伞。叶子像密密麻麻的绣花针,摸上去软软的,一点也不扎手。我每次走过它的身旁时,它总是对我微微地笑。
啊,威武的松树,你给我们带来了绿。
片段一和片段二均来自于本班学生的日记,很明显,片段一是儿童自己的“语言“,感情真挚!令我们读了忍俊不禁。片段二是在家长的辅导下完成的,结构规整,语句通顺,但缺少了一丝趣味,尤其是最后一句话,颇有喊口号之嫌。
|
著名学者马正平教授认为,写作能力本身是个虚无,写作能力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能成为能力。第一是作文兴趣,第二是作文意志,第三是人格背景,第四才是作文技能。也就是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之一,而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呢?
一、畅所欲言——激发写的欲望
现在的孩子生活中并不缺少“写”的兴趣,瞧,他们在发短信、邮件、QQ聊天时,多带劲啊!然而面对作文,似乎就一筹莫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作文教学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细究原因,恐怕和他们从一开始写话就受到了太多的束缚和限制有关,不能说自己的话,说出的话必须得到老师的认同,学生的写话兴趣怎能不受打压。所以,激发孩子写话兴趣的第一要务是解放孩子的嘴和手,让孩子说自己的话,允许说错话,说不正确的话,唯一不允许的,是假话。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创设畅所欲言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倾吐。如三八妇女节到了,老师可以指导孩子们给妈妈做张精美的贺卡,并组织学生把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贺卡上。春夏秋冬,季节更替,老师可引导孩子观察万物的生长变化,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加入少先队了,学生肯定也有许多话说,那就让孩子们把这份喜悦、这份光荣写下来,成为永恒……在写话的数量和表达上,只要能写出一两句话,并把每句话写通顺,写完整,表达清楚意思就行。苏教版一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是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的一组文章,勃勃的春意从作者的遣词造句中透出来。学完这组课文后,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身边的春天,学生不再觉得写话是多么难的事,他们有话说,也愿意说。
片断1:春雨像一颗颗小珍珠从天上掉下来,落在草地上,草地发芽了,落在桃树上,桃花开放了,滴滴答下雨啦!
片断2: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她轻轻地吹了一口气,小草变绿了,小花开放了,河边的柳树随着春姑娘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多美丽的春天啊!
片断3:春天来了,美丽的小鸟在树枝上欢蹦乱跳,叽叽喳喳地唱起了歌。柳树和小草发芽了,花儿露出了美丽的笑脸。小朋友们都长高了。我爱美丽的春天!
二、循序渐进——提高写话能力
1、从说到写。
说话是写话的基础。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可爱,乐于表现。课堂上,一个问题提出来,往往小手林立,仔细听,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发言经常语句不完整,表达不清晰,其中还夹杂着方言。因此,新生入学后,教师就应通过介绍自己、课上的回答问题、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口语交际课等多种途径帮助、指导学生把话说准确、说完整。适时纠正他们的语病,必要时教师可做示范指导。逐渐地指导学生由说一句话,到说几句话,再到说一段话。并鼓励学生由写一句话到写几句话,再到写一段话。这样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先说后写,由说到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同时也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2、先仿后创。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仿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学生喜欢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等。在课堂教学中,这些学生喜爱的文本就是学生练习写话的一块肥沃土壤。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写话,在模仿中有所想象创造,既能学会运用语言,还能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
《乡下孩子》是一首充满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儿童诗,它描绘了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的乡下孩子特有的快乐生活。2、3小节句式对称,文笔活泼,是学生仿写的好例子。在学习2、3小节,充分感受乡下孩子欢快游戏的情景、劳动带来的乐趣后,我做了以下引导:乡下孩子生活中的趣事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些吗?让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把乡下孩子的趣事写进诗句里。
采一束野花, 。
捉一只蝈蝈, 。
拾一把麦穗, 。
, 。
有了前面情感的铺垫,学生想象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他们有的说:“采一束野花,编一个五彩的花环。”有的说:“捉一只蝈蝈,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有的说:“摸一篓螺狮,填饱了家中的小鸭。”……这样的训练,由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模式,使他们有章可循,自然有话可说,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写话的兴趣,都乐于展开想象进行仿写,写话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最后,我布置了一个家作:十一长假,建议同学们跟着爸爸妈妈到乡下走一走,看一看,体验一下乡下生活,结交几个乡下朋友。和他们聊聊你的城市生活,仿作《城市孩子》。
3、循环日记。
写日记是帮助孩子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话能力的有效方式,但低年级的孩子认识能力毕竟有限,观察能力不够细致,对写作的兴趣还在培养中,如果让他们天天写日记,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致使学生从起步阶段就讨厌习作,反而得不偿失。对于教师来说,每天都要批阅四五十本学生的日记也是一件很繁重的任务,篇篇精批的可能性不大,有时难免会顾此失彼,草草了事。美国著名作文教学专家唐纳德·格雷夫斯指出:“学生最好在一种有组织的、且能起到互相激励和支持作用的专门专业气氛中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训练才是真正有效的。”小组循环日记就是一种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分享,在合作中评价,在合作中提高的写作训练。它契合了学生写作的心理需要,是教师提高写作指导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
记得刚开始写小组日记时,我给每一小组发了一本作文本和一张白纸,由他们自己去设计封面,只要他们自己喜欢。下课了,每一个小组都在兴趣盎然地设计、绘制自己小组日记本的封面,他们做得是那么认真,那么精心。许多小组还给自己的日记本起了好听而又含义深刻的名字,如:快乐小组日记本、红领巾日记、卡通日记本、胜利小组日记、小组智慧本等,有的小组还喊出了“你们一定能行!”“齐心协力,争创第一!”等口号。第二天,我又让小组长代表小组成员说说为什么这样设计,从他们精彩的自圆其说中,我看出他们真的十分喜欢这本日记本。因为喜欢这本日记本,他们也就很乐意在这本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为同组成员的日记都写在一本本子上,学生有兴趣去翻一翻,读一读,这样他们就能够取长补短。尤其是一些写作能力差的学生,他们受一些写作能力强的同学的日记的启发,可以解决不知写什么的问题,而一些从别人的日记中学到的优美的词、句,以后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会试着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提高自己作文的水平。每天批完小组日记后,我都把小组日记本夹在教室后面的“我真棒!”学习园地里。下课了,同学们可以随意地挑选任何一个小组的日记本来读。这样,他们一读就是四个人的日记,无论是欣赏能力、写作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开发资源——丰富写话内容
不知道写什么是许多孩子怕写话的主要原因。的确,孩子们活动的场所有限,经历的事情不多,写话的内容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丰富写话内容,让孩子有话可写。
1、 紧扣教材资源。
现行的教材,都经过编者精挑细选,里面藏着许多适合引导学生写话的训练点。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会走路的树》。有些课文在某些情节里有留白之处,为写话训练提供了契机,如《小动物过冬》、《青蛙看海》。教师要立足文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写话训练点,让低年级写话变得扎实、生动。
《狐假虎威》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并没有真本事。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课文学完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发挥想象,续编故事“自从欺骗老虎之后,狐狸整天得意洋洋……”一生这样写到:
自从欺骗老虎之后,狐狸整天得意洋洋。这件事慢慢传到了老虎的耳朵里。老虎表面上不露声色,心里暗暗想对策。
很快,老虎的生日到了,百兽都来朝拜庆祝,狐狸依然得意地坐在最前面。老虎一边捋着胡子一边问:“大家猜猜我最希望得到的生日礼物是什么呢?”大家面面相觑,这时老虎大吼一声:“狐狸精敢欺骗我,给我把它抓上来,我要把它当成生日佳肴,请大家一起享用!”狐狸吓得屁滚尿流,再也爬不起来了。
2、挖掘活动资源。
喜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活动中学生能享受到快乐,在快乐中能激活思维,说写的积极性才会提高。为此,我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众多的写作题材。
①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主题活动。
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也能为孩子提供第一手的写话题材。我们的班队活动有以节日为主题的,如教师节、妇女节,我们会组织学生制作贺卡,写上祝福语送给老师、妈妈。元宵节、端午节,我们会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搓元宵、编网兜、画蛋。也有以游戏为主题的,如《下雨了》《玩转乒乓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收获知识,明白道理。我们还把班队课向家长开放,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主动报名给孩子们上课。事实证明,家长参与学校教学的积极性很高,有的来给孩子们做知识讲座,如《汽车小百科》、《中国警察》,有的带着孩子们一起动动手,捏彩陶、做蛋糕……
今天,张亦驰的爸爸要来给我们上一堂课,我们都很期待。
课前,张爸穿了一身笔挺的制服准时来到教室。我心里暗暗地想:“这身衣服好威风啊!”上课了,张爸给我们看了许多警察的图片,让我们猜这是什么警察?主要做什么工作的?猜对的同学都能得到一份小礼品,所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接下来,张爸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警察的种类和警衔小知识,让我们知道了警察有户籍警,巡警,特警,禁毒警等等。最后,张爸还给我们出一道聪明题,石磊同学过关斩将嬴得了最后的大奖。张爸,你可真是个有心人啊!
下课了,我心里又多了一个愿望: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威风的警察!
②开展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
在我们学校,每年的春季、冬季体育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了,拔河、跳绳、踢毽、跑步、做操……人人都参与其中,运动使学生们的体质大大增强,运动也使学生的写作题材大大丰富。每次运动会后,常常有一批情真意切的好文章出现。
③开展温馨有趣的亲子活动。
双休日、节假日是孩子们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最佳时间,每个班里,总有那么几个热心的家长,愿意组织孩子们一起外出活动。这时,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家长的力量,开展一些温馨有趣的亲子活动。春天来了,可以相约一起去公园踏青、放风筝。夏天,一起去海边踏浪。秋天,一起去农家采摘。冬天,组织一次户外亲子运动会……有趣的活动,不仅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还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四、多元评价——点燃写话热情
在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中,教师是学生作文唯一的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改”和“评”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从批改别人的日记中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写话完成后,我一般不急着收上来,而是采取“自评——家长评价——组评——师评”四步批改法,对学生的写话进行多元评价,以求公正、及时。先由学生自主批改,要求把自己的写话读两到三遍,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前后是否重复等,初步养成修改习作的意识。自查完后,学生交给家长阅读、评星,写评价语。第二天,再由同组成员一起阅读评星,最后交给教师批阅,综合自评、家长评、组评情况给出最终的星级评定。在批阅学生的写话时,我努力做到因人而异,鼓励为主。多用鼓励性的评语,即使是对学生写话中的不足之处,也是用商量式的评语,如这个词能不能换一个?这句话和前面的内容重复了,能不能去掉呢?等等,尽量避免一些裁判式的、冷冰冰的评语,如语句不通,条理不清晰等。对于孩子在写话上取得的一点点微小的进步,我会大张旗鼓甚至夸大其词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予表扬,或组织全班学习。看到自己的写话得到老师如此表扬,孩子们能不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写话中去吗?
五、搭建平台——获得成功自信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自我表现,容易从成功中品尝到劳动的乐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多动脑筋,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体味到成功的欢乐,树立必胜的信念。
1、办展览。在我们班的教室布置中,有一个版块叫“我真棒”,那是专门用来张贴孩子们的写话的地方,孩子们会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张贴在上面供大家学习,每周更换一次内容。课间我也会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2、编文集。学期末,我会向每个孩子征集写话作品,在家长的协助下,打印成集,发给他们欣赏收藏。这样做,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家长也能从作文集中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找到孩子与他人的差距,明确后面需努力的方向。
3、勤投稿。我们班级网站开辟了《浪花朵朵》栏目,在这里可以发表本班学生的优秀写话,以实现网络共享、互动。校报《新竹》也专门开辟了“新竹乐园”刊登学生优秀的习作,每次拿到校报,我都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他人的习作,同时也鼓励他们积极投稿,体验当小作家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