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伪存真:让孩子成为课堂交际的主人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李霞
【摘 要】英语课堂教学中丰富的语言环境,真实的场景对话,让每位学生都有“我想说”“我要说”的表达欲望,而在应试教育的浪潮下,教师往往会受到文本语言的局限,让自然、真挚的语言交流变成“伪”交际。本文笔者立足一线课堂,谈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真实的交际情境,把课堂还给“真”的主人——孩子们。
【关键词】交际 信息差 语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设语言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1】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有些机械的语言的操练是不可或缺的,但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语境中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让英语这门语言作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进行信息、思想、感情交流,即在真实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课堂交际则是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在掌握学情、充分预设、及时反馈、积极引导的教学过程中,自然的与孩子们交流思想,碰撞智慧之花,孩子们语言表达的欲望才会高涨、表达的情感才会显露、表达的水平才会提升、表达的能力才会提高。
[案例一](以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6A第一单元为例)
教师要教学Part B板块,教师呈现图片,对学生提问:
T: Do you know this sign?
S: Yes, I do.
T: What does it mean?
S: It means’ No smoking‘.
教者在教学之间是否已经分析了学情,学生是否已经认识这些标志,对这些标志了解到什么程度,是认知水平的提升还是语言能力的学习。其实如若对学情作充分的预设,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标志,只是不知道用英语如何表达。教师是否可以试图放手,让孩子们试着先说说他们知道了什么?
[案例二]我在另一位老师的课堂上看到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T: 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picture?(教师拿出’No smoking’的卡片)
S1: It’s a sign. It’s a public sign.
T: Yes, you are right.
S2: There’s a big red circle.We can’t do it.
T: Well done.
S3: There is a “香烟”.
T: That’s right. There’s some smoke.(教师指着烟,引出新词)
S: No smoke.
T: Yes, no smoking.
虽然,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会出现中文,会出现语言错误,但这位老师的课堂是孩子们敢于表达的课堂,是真正的交际课堂,老师的回答只是评价、引导。
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我们现在追求的英语课堂吗?我们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是有信息差的真交际吗?
那么何为小学英语课堂中的“真交际”呢?刘道义教授在提及“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一词中将它概括为:一、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进行遣词造句;二、运用语言有效地交流思想,指在预先未知的真实情景中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填补信息沟,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三、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要有所了解,懂得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该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要求得体地使用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
在小学阶段,由于受到学生年龄特点、生活阅历的局限,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第一种能力,即语言能力培养关注较多,而对第二、三种交际能力则关注较少,即使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去具体操作,但是由于对交际能力的理解不深,在课堂上仅仅做一些按课文内容进行问答和对话活动,用日常课堂用语或把所学过课文上台进行角色扮演等。其实这与《英语课程标准》上所说的交际和一般公认的看法——交际是指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情感之间存在着大相径庭的差别,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交际。那就需要教师在“生本位”的理念下构建课堂交际场景,站位于学生,还学生一方乐土,多渠道引导学生化“伪”交际为“真”交际。
一、贴近学生,让孩子们“敢”说
英语课堂上充满了人文性。体现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人生之善的英语课堂让我们看到英语教学的一篇崭新的填空,湛蓝、沉静、令人神往。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沈峰执教的<Planning for the weekend>,最大的感受是:学生与其说是在学习英语,不如说是在享受英语。享受与教师交谈的真切、享受教师的人文关怀、享受英语语言交际的种种快乐、舒畅和愉悦。
沈老师在课上与学生交流时直言不讳:“I'm going to sleep,because I'm tired.”她顺着学生的回答,直截了当:“Yes,you're going to the WC.you're going to have a rest.”当学生说:“I'm going to have an English lesson.”她追问设疑:“You don't want to have a rest?”也正是沈老师的真实交流,在课堂上有位学生出现了如此的回答:“I'm going to drink some water because I 'm very thirsty.”沈老师竟真切关怀:“You can drink some water now. ”可见,在真实的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学习与感情联系在一起,以人文关怀的感染力把学生引入情境,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
二、走进生活,让孩子们“有”说
鬼面具、巫婆扫把、糖果篮、各类戏服、仙女棒……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只有在童话书中才见过。笔者在教学<Halloween>一课时这样设计: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先收集有关西方国家如何度过万圣节前夜的信息;尝试用道具装扮自己,并学习如何用英语描述自己装扮需要的物品;动动手,画画、做做面具、戏服等道具;在课堂上交流的时候,通过询问学生What do you need for a Halloween party? Do you like …? What do you like?等需要、爱好时,学生变得有话说,真实地说出自己为装扮自己的需要,从生活实践出发,启发学生努力去寻求生活经历与语言材料的“共同处”与“共通处”,设法打开记忆的仓库,调动背景知识,让体验与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溶为一炉。
三、介入媒体,让孩子们“爱”说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里的运用,声、色、光、电可以把我们的英语课堂点缀得五彩斑斓、精彩纷呈。多媒体的运用突破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大量信息、知识以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清晰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率,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教学<Seasons>一课,通过呈现春天景色图片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了解春天的景色,学习单词;倾听鸟叫、观看万物复苏的动画,学生互相讨论春天的所见所感:What do you see? What do you hear ? How do you feel in spring? 在出示了一些春天耕种、动物苏醒等动画后,引起学生思考:What can we do in spring?启发学生在春天We can grow flowers. We can plant trees. 最后自然地与学生谈论春天的天气,让学生设计日历,在日历上标出春天的每天的天气,学生最后综合运用 usually, often, sometimes等抽象词汇描述春天。各个季节精美的课件与真挚的交流既相得益彰又相互比照,艺术般强烈的视听觉效果让师生之间的交流跨越了时空,仿佛春夏秋冬的美景在40分钟的课堂上尽收眼底,学生在形象且美不胜收的画卷下,思维也随之打开,将生活中的五彩纷呈尽现于课堂交际之中。最后整合对话时,教师在赞美春天的同时还说道:Spring is very nice,too. A year’s plan starts with spring.(一年之计在于春。) We need to seize the time.(我们要珍惜时间。)
师生之间的谈话层层深入,当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后,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自觉端正学习态度,与教师“同频共振”,深入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甚至会跳出课文的局限,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新知识,从而将“被动说”变为“主动说”,由“要我说”变为“我要说”。
四、增加思考,让孩子们“会”说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疑之本。善教者不仅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景问题让学生质疑、讨论和探究,教师也应该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讨论,以组织者、倡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不露形迹地引领教学活动。
在教学<6AUnit 2 Ben’s birthday>Part E时,笔者为班上两个在九月份过生日的两个学生开了个生日派对。课前,先在黑板上画了个生日蛋糕,并给了学生三个问题:① What do we need for a birthday party? ②What present would you like to give them?③What do we do at a birthday party? 学生们开展小组讨论,并列出了三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说出了生日派对上需要用到的水果或巧克力蛋糕、蜡烛、点蜡烛用的打火机(lighter)等;表达出各自打算送给两个小福星的生日礼物等等。在课堂上,学生面对的是一篇篇有具体含义的对话、课文或是听力材料,这些材料就好比一块块宝地,但初读时学生是很难独立找出其中的“宝藏”所在。因而作为教师就需要把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提炼出重点难点,也即“宝藏”所在,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道道紧扣材料的疑点,在授课过程中逐一展示疑点,层层剖析,直至学生豁然开朗,这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高潮。。也正是在此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激发了他们思维的灵感去并道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五、热爱想象,让孩子们“活”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们往往对某些知识现象产生强烈的欲望与感情时,就容易产生与此相关的想象,其激情越丰富,想象越活跃,思维创造性也越能得到充分发挥。英语语言交流都存在着很大的张力空间,存在着着很多意义的未定点,即所谓的“召唤结构”。发现这些点的空间,不禁可以唤起蕴藏在学生心中的丰富情感,更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自己置身于语言交际的情景之中,起到活学活用语言的作用。
英语教学,教无定法。但只有能让学生畅所欲言的交际才能真正发展学生情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活化教材文字为言语活动,变课堂为小型交际场所,使语言形式和语言运用相联系,使语言形式与学生活实际以及体验相联系,可以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以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只要英语教师能真正树立起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的观念,相信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将“真”交际演绎地更精彩。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张云. 中学英语交际性教学的措施.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07.10
[3] 马骏.避免“假对话”.教育参考.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