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数学单元结构教学及其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总结提炼>>文章内容
小学数学复习整理教学的长程规划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4-03-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马美南

 

小学毕业考试作为孩子人生路上第一个小小的驿站,固然有着很重要的节点意义,但是提升整理复习的育人价值不应该只是六年级老师的事,也不应该只是在六年级临近毕业才做的事。作为数学老师有必要把眼光放长远,通过对小学数学复习整理教学的长程规划与实践来提升整理复习的育人价值。
复习整理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复习,二是整理。复习的目的是唤醒记忆,温故知新;整理的目的是总结归纳,梳理沟通。通过复习整理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框架结构化、认知过程结构化和学习方法结构化。而毕业总复习则更能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视野,实现数学认知与思维水平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以后的持续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学校的数学老师围绕复习整理的教学问题,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价值引领,激发需求——长程规划,阶段突破——灵活课型,有机设计”的教学策略。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价值引领,激发需求
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我们会指导学生进行单元知识的复习与整理。单元整理的过程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梳理能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尤其是一些有内在关联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整理进一步沟通相互间的联系。比如:学习了“公因数公倍数”的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和四年级下册的“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知识对比着整理,感受两者之间在概念、方法、运用上的联系和区别(点链接:这位同学先把两单元的知识一级分类成因数、倍数,然后分别二级分类,按“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从概念、方法、应用与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整理;这位同学则是由“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迁移类推到“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倍数”,整理的主要形式是表格,其中还包含箭头式、集合圈等多种表现形式;而这一位同学的整理作业特别亮的地方在他的“运用”这一板块,设计了同一情境的题组对比练习,四道题看似相同,却一一对应因数、倍数、公因数、公倍数四个知识点,他在题组设计辨析中已经达到了知识融会贯通的高度)。
另一方面,我们明确告诉学生,今天的“厚积”是为了明天的“薄发”,分年段的单元整理能为毕业总复习提供第一手的素材,六年级总复习时就无需再细致整理,只要把相同知识点的资料拿出来,进行必要的完善和沟通即可。比如今天“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总复习,其实就是三年级“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与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的整合沟通。(点链接:这是我们学生在五年级上学期学完“多边形的面积”后的整理,我们要求学生在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和三年级学习的“长、正方形的面积”梳理在一起,并要求学生为五下学习圆的面积留出空间。学生通过两个学期两次单元整理,就形成了今天的平面图形计算的知识整理。纵向看这份作业,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结构的生长,从基本的长正方形到多边形,从直边图形到曲边图形,还可以感受方法结构的类同,都是把新图形转化成旧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横向看这份作业,还能让我们感受知识间类同的学习过程结构,那就是想转化、找关系、推公式、用公式。
同样的,小学阶段数概念的也有着类同的知识框架,我们也引导学生分阶段梳理,从四年级整数的认识、到五年级上册小数的认识,五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再到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分阶段不断地滚雪球,六年级的数概念的总复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也许有老师认为,花那么多的时间让孩子去整理,值不值?还不如多做几道题。我们认为:复习整理,从系统梳理到整体结构化地把握知识,从寻找知识间的差异到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整理角度和形式的选择到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呈现,学生对于这些过程的经历与体验,是任何解题与考试过程所不能等同的。主动整理、结构化学习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的培养,更利于学生形成综合的学习能力,提升学习的品味。
每次整理复习后,我们会把学生的作业拍摄后上传到家长Q群,一方面分享智慧、学习借鉴,一方面价值引领、激发需求。
我们想,作为老师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一份知识的行囊,更应使学生获得意义,使学生有一份追求、一份向往、一份憧憬、一份精神、一种情趣……
 
二、长程规划,阶段突破
教育是一种养成,学生的整理复习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地有意识地培养。因此,我们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内容,分析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困难,设计复习整理的递进性目标和教学策略,形成了数学知识复习整理的长段结构设计。依据长程规划,我们再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突破。
一二年级,学生感悟整体知识整理、感悟结构关系的能力还比较弱,还不懂得什么叫整理,对基本整理形式也缺乏了解。但并不能说没有这种潜能或我们就因此忽视对这种潜能的开发。我们是有意识地渗透,由老师整理后用小卡片的形式发给学生,并让他们保留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比如二年级时我们帮学生做了“百以内数的加法整理”,并与学生一起迁移到“百以内数的减法”,完善形成“百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类型和算法”。根据“百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学习,学生就可以迁移类推学习“三位数、四位数的加减法”的类型和方法。
一二年级学生跟着老师口头整理,三年级开始就要向笔头整理过渡。但是学生在尝试梳理的过程中还不能完整、典型地举例,甚至出现项目与内容不对应的情况。所以我们有意识地教学“复习整理”课,让学生了解复习整理的步骤;在老师指导下学会寻找知识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了解用括弧和表格整理的表现形式;能把整理后的要点填写到老师提供的表格中。比如学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后,我们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整理知识,教学生根据单元知识要点设计表格横向、纵向的栏目,还教学生用箭头的形式梳理并结构把握整数除法的类型。
四年级开始让学生尝试独立整理,整理形式也扩展到集合式和表格式等多种表现方式。(点链接:用表格的形式整理的“混合运算与简算”,用表格、括弧、集合圈、分类列举等多种形式整理的多边形的认识。)但是四年级的学生对大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还不能准确把握,建立表格的一级框架结构有困难。多数学生还只能做到知识点的罗列。对同伴的整理也不会评价。教学中我们重视指导学生讨论并确定单元内的知识结构框架。并能参照提供的范式进行调整。并在相互评价中初步了解知识整理的评价标准。
五年级学生逐渐掌握了整理的方法并形成了整理意识与能力,对于一级框架的建立能基本掌握。但是在一级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表格、沟通联系有困难。而且对于同伴的整理作业评价模式化。这时候我们就适当提高要求,要求能对相同知识结构的单元进行对比沟通式整理。能对同伴建立的一级知识结构框架进行评价。同时渗透箭头提纲式的表现形式。这是我们先由学生独立整理,再课堂交流后形成的“小数乘除法”对比沟通式整理。
到了六年级学生差异明显加大。有的学生就已初步具备并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整理方法和整理策略,但对知识的系统内化和个性化表达的要求有难度,整理的形式有点模式化。所以到了六年级,我们的要求是能熟练运用表格式对几个单元知识进行完整综合整理。能体现自己对书本知识系统内化后的个性化理解。能对同伴的整理内容进行自主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点链接:这是我们对分数四则运算相关知识的整理)
 
将近2个月的毕业总复习与单元复习、学期末的复习区分在哪?一个词——提升。怎样使学生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聚焦核心任务,关注价值提升,包括整体视野的提升、结构认知的提升、方法迁移的提升、解题策略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等等。
要使学生感觉不到总复习是简单的重复,单纯的炒冷饭?我们觉得同样要做好2个月总复习的长程规划,分阶段突破总复习的目标。我们是这样做的:
第一阶段:进行知识内容的梳理,同时带出复习结构方法的指导,熟悉基本题型。(举例:朱雪峰老师执教的比、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总复习一课。朱老师从学生的现实起点入手,提前通知上课的学生自主整理有关正反比例的知识,并提前一天了解学生整理作业的情况,选择性地拍摄了资源制作成教学课件。首先有层次地运用学生的整理作业资源,指导学生整理知识要从内容完整,走向结构清晰,从形式简洁,走向沟通联系。其次灵活地整合学生整理作业中梳理到的学习困难和典型题,通过基于学生真实困难的练习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第二阶段:根据不同的题型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会选择运用数形结合、列举、假设、猜想、转化等思想灵活解题,并进行归类指导。
第三阶段:综合练习,解题策略的归类提升,着重指导看卷、答题、复查的规范和要领。
长程的规划,有意识的培养,并不能让每一位学生的态度、能力都能达到老师希望的目标,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想:我们不能渴求每一个生命在课堂创造奇迹,但我们能够企盼生命在课堂闪耀灵动!
 
三、灵活课型,有机设计
毕业总复习的课堂不是千篇一律,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从学生立场出发,跟随复习的脚步,在四个问题的追问中,灵活展开四种复习课型的研究:
追问一:策划,学生参与了吗?——复习规划课
以往的复习计划,都是老师商量,学生毫不知情,于是被动地行走每一天。其实,我们可以换个思路,在教研组初步商议,确定大致时间、进程的基础上,让学生主体参与进来,共同理一理:我们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复习?可以分成哪几类专题?每类专题包括哪些内容?需要多少时间?需要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带着主导性地一起议一议,复习就转化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把这张计划表发给学生,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速度参与进来,由此还可以评选自主学习之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追问二:梳理,学生亲历了吗?——整理交流课
学生通过制作整理复习表,原来跨越几个单元、甚至几个年段的内容,变成了薄薄的一张表,学生脑中的知识框架会像立交桥一样,纵横自如。
有的课涉及的知识点多,则可以用一课时的时间重在梳理。有的课涉及的知识点不是很多,则可以先理后练,也可以边理边练
追问三:练习,学生感悟了吗?——沟通拓展课
做练习,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明理之后须得践行方能内化。而放大典型练习,以一当十是沟通拓展课的最好策略
追问四:测试,学生提升了吗?——试卷讲评课
一到总复习,卷子就像雪片飞,我们建议老师每日三问:一问,我为什么选择这份卷子,它对学生的价值何在?二问,这一遍我讲明白了吗?三问,讲完这一题,学生就会一类题了吗?所以,测试卷也要有选择的做,选择能打开学生思路的,能带来新的收获的卷子和习题。
 
总之,复习整理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复习整理的整体视野,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沟通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的结构化认识,提升学生整体综合把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
作为数学老师,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各种可以利用的方式,最大限度放大复习整理的育人价值。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流动,让智慧在课外流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