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材灵动起来
——谈对《江苏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运用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刘娜佳
【摘 要】现代外语教学理念已不再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金科玉律,而把它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现行的《江苏牛津小学英语》教材虽然编排上具有一定的特点,但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一些问题。本文从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取舍扩充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三方面谈一谈如何灵活运用教材。
【关键词】教材内容 调整顺序 取舍补充 灵活活化
我们现行的《江苏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从视听说入手,注重听说训练。2、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原则编写,力求使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四个方面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紧密联系,融为一体。3、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
但是,在实际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教材部分内容编排上存在一些问题:1、单元话题与其相关要求掌握的语言知识点关联性不强;2、在强调各单元话题丰富性的同时,忽略了语言知识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3、部分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趣味性和真实性。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灵活性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了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人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教材重组的尝试。
一、 适当调整教材内容顺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教学实际情况以及语言知识本身的结构体系,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知识更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也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1、单元内顺序的调整
现行教材的每个单元都由若干个板块组成,根据其功能性不同,由对话、词汇、句型、阅读(听力)、语音、活动几个部分按顺序编排,除了语音部分,其他部分都与该单元的话题有一定的相关性。虽然固化了教学内容的排列顺序,但各部分知识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递进关系,以及有些部分的相对独立性,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重新调整各部分的内容,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在教学6A Unit2 Ben’s birthday时,A部分是生日话题的综合性对话,B部分是月份及序数词词汇,C部分是询问日期和生日礼物的句型,D部分是讨论如何开生日派对的听力,E部分是生日派对现场描述的短篇阅读,F部分是贺卡制作过程的英文描述,G部分语音,H部分是有关生日的一首小诗,很明显,G部分是需要单独处理的一个部分,其余部分,按照平时词句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课时一般B、C部分整合教学,但是考虑到D部分虽然是以听力的形式出现,但是内容和练习都相对简单,而且与BC部分所学知识点紧密相连,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将BCD整合教学,而A、E部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则可分课时教学。通过这样的调整整合,学生能力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2、对整本教材的宏观把握
纵观《江苏牛津小学英语》三到六年级教材,每册教材都由若干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中心话题,但是单元与单元之间就某一话题的知识点编排比较零散,语法知识点的呈现缺少整体性,不符合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所以,教师可以从整册教材入手,按照认知结构或者按照话题分类,进行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调整,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3B Unit 10 Do you play…?和Unit 11 A good idea分别涉及到了like和can后面动词的用法,按照英语词汇的构成规律,我们首先了解的应该是动词原形,再是动词变形,但教材上只是直接呈现了动名词形式,而没有呈现动词原形,这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三年级学生后续学习动词类词汇会产生很大的干扰,在句型运用时也容易出错。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将两个单元的内容对调,先教can句型的用法,并增加动词原形的教学,再教like句型。同样的调整在时态教学中也同样存在,按照句型转换的规律,我们学习句型一般都是先学陈述句,再学疑问句,但是教材编排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在五六年级进行时态教学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单元调整,让他们建立完整的语言知识体系。再如,4B Unit1 A new student和Unit 3 What’s your job?B部分的词汇都涉及到工作类名词,学生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那么我们也可以将这两单元的内容整合,把第三单元的内容提前,融合在job这个话题中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调整,延续学生认知的兴奋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合理取舍扩充教材内容。
《江苏牛津小学英语》虽然在编排上试图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内容选择上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造真实的情境进行语言训练,但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提供的游戏类环节无法实现语言运用的意义化,编写的儿歌或者歌曲也不朗朗上口,缺少韵律,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中不太适合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如低年级的词汇教学,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调动是最重要的,具有词句简单、内容生动、形式活泼、韵律优美、节奏明快等特点的儿歌很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教学中将课文改编成儿歌或歌谣并伴随一些动作或音乐进行教学,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可以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如在教学3B Unit4 Time时,简单地看钟读数字,或者模拟的场景,让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都感觉相当枯燥无味,这时教师可以将课文对话改变成一首儿歌: Clock, clock, what’s the time? Seven, seven, it’s seven.Time to go to school. Clock, clock, what’s the time? Twelve, twelve, it’s twelve. Time to have lunch now. Clock, clock, what’s the time? Four, four, it’s four. Time to go home now.结果,学生很快把握住了儿歌的韵律,并且通过自己的模仿创编进一步掌握理解了句型。这样寓教于乐,且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教材内容的设置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宗旨,但是教材本身提供给学生的内容不够充实完整,我们可以根据各年级所要达到的能级目标,有侧重地适当补充一些教材内容,平时实践比较多的是在高年级进行相关话题的阅读材料的补充。例如,在教学6A Unit6 Holidays时,因为该单元的话题是节日,教材中只是简单笼统地介绍了中西方一些重要节日的时间和相关活动,教师可以补充与节日相关的阅读材料,包括节日来源和风俗习惯,或者补充介绍一些其他重要的节日,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材料交流。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交流,也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单元相关句型。
三、灵活教学活化教材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更新教与学的方法,让教材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现行教材中的有些课文或是对话内容略显单薄无法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或是学生因为缺少生活体验而感觉内容枯燥单一。此时,教师不能受制于教材和教参,应设法使简单的对话内容丰富起来,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调动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生成运用语言;应设法使静态的文字变成活泼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例如,在教学5B Unit8 A camping trip时,话题是野营旅行,学习一些野营需要带的用品,学会用have句型来交流各自所带的物品,其实这个话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中国学生很少组织野营活动,学生对此了解很少,自然可表达的语言也相对较少,单词和课文学习就显得特别枯燥乏味。但实际上,我们的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怎样用英语讨论外出活动计划及所需准备的物品,如Shall we…? Let’s… What do we/you need?等句型,而且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将外国人的野营比作中国人的郊游,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就被打开了,表达的欲望被激发,同桌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就热烈起来。另外,教师将创设的情景从野营旅行调整为外出郊游,让学生将计划郊游和外出郊游整合在一起编对话,带着自己准备的道具边演边说,真实又生动的情景让学生们尽情地投入其中,并且切实地感受到郊游的乐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所要学的内容。
教材只是一种基本教学思路的预设。任何一部教材不管编排得多好,理念有多么先进,都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教师、每个学生,再好的教材有时候也需要重组。我们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灵活运用,将课本资源的利用大到最大化,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葛文山:“新《标准》新特点、新要求”,《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
3.蒋秋阳:“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
4.叶淑芬:“浅谈英语教学中对教材的灵活使用”, 喇叭花教育资源网
5. 彭丽娅:“浅谈对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灵活运用”,武汉第十四中学校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