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
(2013)年度第(一)期
开 题 论 证 书
课 题 编 号 2013JK10-L069
课题立项时间 2013年12月
课 题 名 称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方法指导体
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课 题 负 责 人 吴静娟 李霞
负责人所在单位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开 题 时 间 2014.1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二O一三年制
一、课题主持人 (1-2人)
|
|||||||||
姓名
|
吴静娟
|
联系方式
|
13915831789
|
职务(职称)
|
小高
|
||||
姓名
|
李 霞
|
联系方式
|
15351922365
|
职务(职称)
|
小高
|
||||
二、课 题 组 成 员(不含主持人,限填10人)
|
|||||||||
序 号
|
姓 名
|
年 龄
|
职务
职称
|
工作单位
|
课题研究
任务分工
|
||||
1
|
王 珏
|
38
|
中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负责课题理论研究
|
||||
2
|
储亚琴
|
42
|
中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负责课题管理
|
||||
3
|
李闰洁
|
29
|
小一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负责课题的实践研究
|
||||
4
|
陈进一
|
59
|
小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负责课题的实践研究
|
||||
5
|
邵沪杰
|
36
|
中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负责课题的实践研究
|
||||
6
|
|
|
|
|
|
||||
7
|
|
|
|
|
|
||||
8
|
|
|
|
|
|
||||
9
|
|
|
|
|
|
||||
10
|
|
|
|
|
|
||||
注:立项证书上核心组成员一栏只填除主持人之外前五名
三、课题研究具体方案
|
||||||||||||||||||||||||||||||
课题: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方法指导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研究方法指导:
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法,以增强活动的有效性,使获得的认识更加规范严谨、体验更加丰富深刻。
研究方法指导体系:
研究方法指导体系就是以满足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教师指导的现实需求为目标,从课程内容的建构方式和学生相应的实践活动方式出发,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进程,系统梳理各类研究方法,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实现螺旋上升,从而形成较为合理的活动方法指导系列,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整体水平。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由于国外小学主要是综合性课程,没有单列综合实践活动课,所以下面的综述主要来自国内的研究成果:
有专家认为,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体验、实践、应用的学习方式,衍生、交叉或融合成的具体活动方法有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郭元祥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也有人提出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主要涉及到的方法可以分为实践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两类:实践的方法大体上包括操作、制作、种植、饲养、采集、测量等,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的方法、提出问题的方法、实验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思维加工方法以及撰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小论文的方法等。[刘光江,2003]
还有人认为方法论指导系列的构成,应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谭群瑛,200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活动方法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关注,有关活动方法指导的问题也逐渐进入本学科研究的视野。但总体上看,在具体的课程实施情境中,涉及的内容过于宽泛,没有突出必备或必需的方法;呈现中揉杂了过程指导、方法指导和人际交往指导的内容,影响教师对方法指导内涵的把握。
综合上述,我们在教学中形成如下认识: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等,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的探究为主,由学生自主选择小课题或大主题下的子课题进行研究,这些课题必然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对于每组出现的个性化问题,教师当然需要随时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学生每次进行一个新课题研究时,都会用到资料收集、调查、采访、实地考察等基本研究方法,这时,课堂作为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教师的集中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在课堂实践中也发现:虽然学生使用类似的研究方法,但每个研究小组或个人在能级目标达成度上却会存在明显差异,有时甚至教师自己在指导时也没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如果更换任教老师,后者更是不知道前一任老师教了些什么,教到了什么程度,学生又掌握了哪些方法。
综合所述,我们认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基本研究方法是一致的,也是必要的。在学生的自主研究过程中,需要这些研究方法的支持,才能更科学、更规范地开展活动,研究才能更有效。同时,学生的年级有跨度,研究方法使用侧重点也会有相应变化,教师进行方法指导的侧重点也就相应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觉得综合实践活动中基本方法的系列指导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研究能力的目标体系,有序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2. 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研究能力的多元评价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研究兴趣和研究水平。
3. 通过对不同研究方法的指导实践研究,形成指导策略,有力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研究内容:
1.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研究能力的分层目标体系。
2.分年级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的研究。
三年级:重点进行资料收集、观察种植等研究方法的指导;
四年级:继续进行资料收集的深入指导,引入调查、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的指导;
五年级:继续进行调查的深入指导,引入采访、实验等研究方法的指导;
六年级:进行各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指导。
这些研究方法,其实在各个年级的小课题研究中都可能需要用到,所以,我们在初次方法指导时教给学生的是一些基本的整体的认识、体验,后续年级的研究活动中还会有相对应的指导、提升。
3.小组活动的个性化指导策略研究。
我们在进行方法指导的过程中,同步进行对研究小组活动的个性化指导策略的研究,关注如何针对各小组不同的课题,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的指导,并将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记录第一手资料,总结指导策略。期待能以这样的方式实现全班的集中指导与小组个别指导的结合。
4. 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研究能力的多元评价体系。
多元评价包括量表式、描述性、观察式、成果展示等不同的评价方式,还可以有自评、组评、家长评、导师评等不同的评价对象,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等不同的评价内容,等等。
研究重点:
1.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研究能力的年级分层目标研究
2. 各年段学生研究能力多元评价体系的研究
3. 教师课堂教学指导行为的研究
4.小组个别指导的策略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 研究准备阶段(2013.9——2014.1)
主要研究内容: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有关综合实践方法指导的文献资料,从中选取有关信息,做出分析和使用,制订研究方案,做好前期准备。
研究思路和方法:深入研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等基础理论,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式》等课程的校本开发、课程标准解读、活动评价等方面的相关书籍,对课程目标、教学策略、评价建议等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用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前测,了解学生对基本研究方法的掌握和使用情况。
2. 研究启动、构建阶段:(2014.2——2014.7)
主要研究内容:在前测的基础上,初步搭建学生研究能力的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的雏形。
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调查法、访谈法,对学生现有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前测,初步搭建学生研究能力的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的雏形。
3. 研究实施阶段:(2014.8——2016.2)
主要研究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各年级基本研究方法系列指导课型的实践研究,各种研究方法小组指导策略的研究。
研究思路和方法: 以沙龙和课堂实践研讨的形式,通过行动研究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各年级基本研究方法系列指导课型的实践研究,通过个案研究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各种研究方法小组指导策略的研究。
4.研究总结、推广阶段(2016.3——2016.6)
主要研究内容:课题成果梳理、总结与成果展示推广。
研究思路和方法:采用“初步架构——课堂实践——反思调整——逐步成型”的研究策略,梳理系列指导课型,形成案例集。大力推出典型课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幅射研究成果:一方面尽量争取机会,到更大的范围展示我们的成果,另一方面邀请有关老师共同切磋、研讨。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⑴激发学生掌握方法的需求
方法指导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在方法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而学生在方法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取决于他们对所学方法必要性的认识程度。只有当学生觉得需要了解和掌握某种实际的方法时,方法的指导对于他们才是有意义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所学方法的实际价值,努力激发学生掌握方法的需求。
⑵引导学生经历解读方法的过程
学生活动方法从本质上讲属于间接经验,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不自觉地采用“告诉”的方式让学生接受。这样做看似简单有效,实际上由于省略了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分享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方法的要点,不利于他们在获得方法的同时认识到方法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发现、创造和分享的快乐。 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指导方式时,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引导学生依托范例、解读方法。
⑶帮助学生积累运用方法的经验
方法的价值在于有效应用、解决问题。学生对方法的认识源于实践,同时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得以逐渐深化。方法指导课中,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初步掌握的方法开展应用性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所学方法的价值,正确把握运用方法的具体要求,获得运用方法的实际经验。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方法才能从知识的形态逐步走向技能的形态,并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2.可能的创新之处:
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教师对活动方法指导途径和策略缺乏全面深入的认知,关于活动方法指导的研究缺乏系统性,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活动方法指导课例,但对问题的剖析尚显表浅,也缺乏系列化、结构化的构建。
一是研究方法进行系列化的构建,使学生的研究活动有方法的支撑,从而实现自主研究的可能;
二是有效区分研究能力中的必备和必需方法,实施指导中的有所侧重和有效拓展;
三是从课程内容的建构方式和学生相应的实践活动方式出发,系统梳理各类活动方法,形成较为合理的活动方法指导系列。
(六)预期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