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科学组紧紧围绕《小学科学概念课型有效性教学》这一课题,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基础”教育》为理论指导,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落实理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形成了一些教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
一、深入解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对苏教版小学科学天文类课型做了纵向和横向的归类统计,用表格的方式进行了整理。我们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从整个单元的内容出发考虑,横向分析本节课在单元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纵向来看,这节课属于哪个内容范畴,和前后知识有哪些联系;再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丰富阅读资料,做好课前准备
为了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材料,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在课前可以先布置相关作业。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问题卡,调查学生对内容的生长点、兴趣点在何处,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教学《太阳系》时,教师课前给学生布置相关作业: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填写问题卡;调查太阳系有哪些星球组成。上课时,再做好汇总资料,分类整理、分类信息、获取信息的方法。
三、加强方法指导,形成方法
1.提出问题,了解学生已有认知。如,在太阳的周围,你还知道有哪些天体?
2.创设情境:探究这些天体的具体情况
3.确定研究主题:各小组选定一种天体进行研究,出示小组记录表指导学生分工,明确个人的探究任务。
4.汇报、分析(八大行星的远近大小等特征)、总结:形成“太阳系”科学概念
5.总结延伸: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相关内容
四、研究问题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不同的知识序列,阅读课型的教学指导
策略也略有不同,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针对具体的某节课,还没有形成一般的研究策略,还需要在下学期的实践中,进一步地研究实践、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