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理论链接>>文章内容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前参与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1   点击:   来源:凤凰教育网   录入者:彭松梅
  •  
  • 品德与生活是面向学生生活的一门综合课程,因此课前参与是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课前参与的情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活动的效果,决定课程的实效性。

    一、课前参与的重要性

    (一)关注课前参与是课程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生活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儿童的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提供的范例,应该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拓展教学内容。因此,开放性的特点也决定了课前参与的重要性。

    3.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课前参与时开展的各种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是上好一节课的良好保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前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搜集资料、观察记录、调查访问等活动。

    (二)关注课前参与是教学需要决定的

    品德与生活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课前参与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炼生活,使得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三)关注课前参与是德育课程实效性所要求的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新课程,它的特点决定了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课前参与越来越重要。以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为例,全册4个单元、12个主题,每个主题都要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前参与活动。课前参与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前参与策略研究

    (一)资料搜集法

    资料搜集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例如:在二年级上册《金色的秋天》这个单元中,就有很多需要搜集资料的地方。各种资料的搜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文字资料搜集

    侧重于文字的搜集。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主题四《中秋和重阳》中有个话题叫做《团团圆圆过中秋》。教材中只有两页、四幅图内容,信息量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上课前,学生们纷纷拿来资料:有中秋节名字的由来、中秋节的历史、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中秋节的传说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朱元璋起义》等。课堂上,请查到这些资料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自己查到的内容,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文字资料的交流使全班同学对中秋节有了全面了解。

    2.图片资料搜集

    侧重于图片的搜集。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的主题一《秋天在哪里》中有个话题叫做《找秋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课前从网络、报纸、图书、画册上找来了秋天的图片;从相册里翻出了秋天的照片。课堂上学生将这些图片进行展示交流,每一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秋天的美。

    3.视频与音频资料搜集

    侧重于视频、音频资料的搜集。随着数码设备在家庭中的普及,学生已经学会将视频和音频资料作为学习内容。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在集体中成长》的主题一《我升入了二年级》有个话题《快乐的暑假生活》。有的学生带来了自己暑假去旅游的视频资料。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生活的地方》主题一《我爱家乡山和水》中有个话题《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学生主动带来了一张CD,里面有几首赞美北京的歌曲。上课前,教师逐一欣赏了学生推荐的曲目,选取了适合的教学素材。视频与音频资料的融入,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4.实物资料搜集

    侧重于实物的搜集。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主题二《秋天的收获》中有个话题叫做《小小丰收会》。这节课需要很多秋天的收获物,只靠教师准备是不够的,所以我动员各班学生分工合作,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秋天收获物。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将这些收获物分类,并通过游戏熟悉它们的形状、颜色等特点。通过实物教学,学生们对秋天的收获物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三年级以后的科学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观察记录法

    观察记录法是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并记录的方法进行探究的活动。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观察记录法就是为后面衔接的学科打下基础的方法之一。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四《小苗快快长》教学前一个月,就可以让学生种小苗,并填写书上的小苗生长记录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介绍记录表,交流种植经验。

    (三)调查访问法

    调查法是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学生在课前做有关的调查,从而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主题一《我们的大地妈妈》中有一个这样的表格(图1所示):


    (图1)

    这张表格是让学生在调查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在相应的表情下面填写“√”,然后再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身边的环境。

    再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快乐的少先队员》主题一《鲜艳的红领巾》中有个话题《我们都是少先队员》。上课前,教师请学生回家向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了解他们小时候当少先队员的故事。有一个学生还认真地做了记录,他的妈妈刚好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儿子又在这所学校上学。课堂上,教师请这位同学和大家分享了他妈妈在我们学校做少先队员的故事。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感觉很亲切。

    三、课前参与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认识到课前参与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课前参与的各项活动展开,必须遵循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要了解课程标准对本课程的定位,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开展课前参与活动。

    (二)科学性原则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科学性问题。课前参与的各项活动展开,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目前,市场上的少儿图书种类繁多,有些缺乏科学性。这就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严格把关。尤其是利用网络资源时,尽量搜集来自官方网站的权威发布。

    (三)自主性原则

    品德与生活课程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课前参与工作。课前参与的效果与学生的自主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要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口头表扬、课前参与印章、期末奖评等。

    四、课前参与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品德与生活课前参与活动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活动形式多样,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学生家长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视,也促进了课前参与活动的展开。教学实践中,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能力比较弱,课前参与要依靠教师逐步引导,只有做到不急不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才能取得效果。因此,在开展课前参与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课前参与要有明确的要求

    品德与生活是低年级课程,学生年龄小。因此,在开展课前参与活动时,要求一定要明确、具体。只有让学生明白课前参与的意图和要求,才能提高课前参与的实效性,从而提高课程本身的实效性。

    (二)调动学生课前参与积极性

    对于认真开展课前参与活动的学生,教师除了情感上的认同、语言上的肯定之外,还可以给学生记录课前参与分。根据学生每次参与的情况酌情加分。五分换一个小贴画作为奖励。期末开展评比活动。给本学期课前参与成绩好的同学发奖状或表扬信。图2中的图表可以看出,这种奖评方式促进了学生课前参与度。

    学生课前参与度对比表格(图2)

    (三)鼓励学生主体参与,提高课前参与的质量

    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很多学生在课前参与活动中,尤其是在上网查找资料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帮助。有的学生直接把家长查到的资料交给老师,之前却没有看过。这样就失去了资料存在的价值。教师发现此类问题后,要正确引导,必要时可以请学习小组的组长检查对资料的了解情况。对于认真看资料的同学,盖一个可爱的印章作为奖励,并且给予表扬。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提高了课前参与的质量。

    (四)收集利用课前参与的成果

    师生在课前参与活动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对于学生打印的文字、图片资料,教师可以建立文件夹,将这些资料收集整理、列出目录,需要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对于学生找到的视频、音频资料和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拍摄的照片等电子文件可以分门别类保存在电脑里,最后刻成光盘保存。

    五、学生学习效果描述

    经过入学以来近两年的培养,学生的课前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提高。统计数据显示,经常参与的人数增加了53.4%。学生课前参与度的提高,使得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更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突出。

    综上所述,课程性质、教学需要、德育课程实效性决定了课前参与的重要性。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初步总结出学生课前参与的主要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学生课前参与活动对品德与生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肯于钻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挖掘身边素材,发挥网络优势,注重课前参与质量,促进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