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实践变革研究》课题活动记载表
时间 |
2013年10月 |
主持人 |
高鸣鸿 |
||||||||||||||||||||||||||
活动主题 |
研讨专题:单元整体教学“走进神话” |
||||||||||||||||||||||||||||
活动内容 |
活动安排:
后续评课: 第一节课: 解读深入,关注了写什么,怎么写,并且有拓展的文本。说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有开放的意识,但步子略小。找动词意义不是很大。关于捕捉生成资源的问题,不累后追问:为什么不累?让每一个环节落到实处。对偶和排比讲到透彻,但夸张、想象渗透不够。 第二节课: 课型的研究与一般的语文课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了神话上,对于语文课的要求没有落实,比如出现错字时是否应该纠正,出现好的片段是否应该诵读积累。对于语文元素不能忽略。 互动与提升的关系:教师是否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神话的想象和夸张从哪些方面来着力的?从外形、环境、神力等方面。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从哪些方面展开想象和夸张?更加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对于版本的选择,可以渗透不同版本的书,这种书描写生动,可以找出共同点,都是彩绘版版本,从而进行版本的比较。 虹景小学:如何体现想象和夸张?从高部长的话里有理解。对于教结构和用结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一定要落到实处,从学生中来,从文本中来。提一个想法:先找到着力点,再找途径。第一节课,让学生计算盘古的高度与想象夸张不合,采访的环节孩子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 对于“引入古文”的环节,让孩子齐读,在让孩子齐读时是否应该提出要求,指出提升的点。神话到底是什么?关于创世及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是神话,八仙、猪八戒等等人物是神话人物吗? 刘越:创世神话是神话故事的一种,包括神佛神话等。思考:是否应该把神话的分类放进去? 薛家中心小学: 三点收获:单元整体意识很强;文本解读细致到位;整合资源意识强。 想法;重心还可以放低一些。如朗读可让学生评价。 北郊: 感受:目标清晰,教材整体意识强。第一课:巧妙,以8个成语连贯全文教学;朗读巧妙;资料的拓展巧妙。 思考:盘古日长一丈 长的读音?关注正音问题。 朝阳二小: 第一课:能带好学生学好范文。老师能够站在单元整体的高度设计,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能力有提高。整合了一部分课外的资源,对于学习有帮助。建议:要关注学生,关注孩童。孩子认为盘古是英雄人物,这是儿童的心理,老师可以进行追问,或者多问几个学生,进一步突出盘古的精神。个人觉得对于神话人物的了解并不深入,强调了写作手法,但忽略了人物评价。觉得应该在神话人物形象分析上下功夫。 局小: 两节课与二实小有缘,二实小《开天辟地》,引进了“新基础”,二实小创造了神话,一路走来,发展很快。单元整体教学是开天辟地的大事,通过推进思路了解了单元的整个发展。一节是语文课,一节是语文综合活动课。 我认为思路有三:走进故事、走进人物、走进文化。 走进故事:第一节课理性较多,注意了写作手法,但走进故事通过引导应该让学生关注中国神话故事情节安排的相似性,可以复述故事,了解起因及结果。 走进人物:抓关键词,抓神态动作语言,抓对比联系,抓句式表现。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尚德,感受人物的魅力。 走进文化: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一二环节解决后第三环节水到渠成,也可利用课外资源,让学生加深认识,在师生互动中生成,是学生可感的,具体地感受国学经典。 重心不够下移如何解决:是带着预设走向学生?还是带着学生走向预设?应该带着预设走向学生。关注四点,一是前提,二是基础,三是多向多维多层的有效互动,教师要听、要辨、要让(延缓评价)、要适时提升,过程的重心下移就能够实现。 深化的方面:一是不断地推出新的课型,语 第一节课:你接到任务、上课时、上完课都有什么想法?如何落实新基础的理念?单元整体的意识没有体现?重心下移、网状交流都有欠缺。教学中关注了板书和语言,但这还不够。新教师应该有内在的发展需要。 第二节课:内容准备充分,关注了学生;捕捉资源还要进一步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