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理论链接>>文章内容
"亲历",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路径
发布时间:2013-09-14   点击:   来源:凤凰教育网   录入者:未知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品德课教师关注的话题和追求的目标,然而事实上却一直困扰着我们。本文作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观摩的课堂实例为材料,进行了反思与总结,提出了在品德教学中强调“亲历”的重要性,具体论述了现场亲历、拟境亲历、课堂亲历和课前亲历等途径和操作方法。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直是我们品德教师追求的目标,但低效的课堂现实始终困扰着我们。一次成功的教学体验,让我突然间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还是发生在10年前的事了,萧山区要承办杭州市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研讨会,教研室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们学校。上什么好呢?既要体现教学实效,又要上出新意,给与会教师足够启发,难度显然是很大的。在翻阅教材遴选教学内容的时候,我翻到了《人要有毅力》(原省编教材第12册第6课)这一课,我马上想到了本社区的一位残疾青年李一强。他身残志坚,开办了家庭文化室,还练就了一手双手夹笔写字画画的绝技。他的事迹多次被各新闻媒体报道,他本人和他创办的家庭文化室也多次得到上级的嘉奖,而且这还是我校的一个德育基地。于是,我萌生了走出教室到那里去上课的设想。教研员马上给予了肯定,并给了我精心的指导和帮助。
 
上课那天,我把学生带到了李一强家庭文化室,学生一见到全身肌肉萎缩、骨骼变形、体重只有三十公斤左右的李一强,都感到很震惊,这强烈地激发起了他们的同情心和想进一步了解李一强的想法。接着,我组织学生参观“李一强家庭文化室”,让学生欣赏李一强所创作的书画作品,阅览李一强所取得的荣誉证书和奖状。学生中不断地传来由衷的赞叹声,可以判断,他们的内心中敬慕之情已油然而升。然后,我组织学生与李一强直接地、面对面地交流。李一强结合着学生的问题很好地介绍了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很多学生都凝神注视着他,有的还紧紧地攥着手,看得出来,学生的心灵再次产生了强烈的震憾。在此基础上,我又请李一强所在村的团支部书记说说李一强的感人事迹。最后,我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有几个同学说着说着就哭了,更多的同学则热泪盈眶。
 
课后交流中,老师们普遍评价:这节课不仅很好地体现了课堂的高效,给了大家很大的启发——品德课还可以这样上,更是激荡起了学生的心潮,使他们的内心不再平静,而且这种影响可能会相当深远。
 
为了证明课的有效性,一个月后我找该班的班主任了解情况,他告诉我:经过那节课,很多孩子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变得懂事了,变得坚强了,变得愿意面对困难了。
 
究竟这节课对孩子有多大的帮助,我们无法准确获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们的内心肯定受到了促动,在一段时间内,孩子们肯定会受到这份促动的影响而表现在意识上、意志上或行为上。完全有可能等他们长大了甚至老了,都还会记得这件事,记得有那么一个有毅力的人,他们的内心也许会一辈子受到这种精神力量的感召。
 
反思这节课,应该说取得成功的因素有许多,但是我感觉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学生有了深切的感受和体验,而这种感受和体验主要来自于学生的“亲历”。
 
大家知道,要使德育课堂取得实效,必须实现两个转化,即要把品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又要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
 
而无数观点表明:只有当人经过内心体验,产生了认同、敬畏、信任或拒绝、厌恶、羞愧等的情感后,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品德规范才有可能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才有可能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
 
这正如波兰尼认为的那样:道德知识是“缄默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也和吉利根、麦克费尔等人强调的那样: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触动情感,促发道德体验;《课程标准》也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大量事实也证明,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导引作用。
 
所以,若要顺利实现道德的这种内化和外化,必须加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那么,怎么来帮助学生获得体验呢?我觉得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引导学生去“亲历”,帮助学生在“亲历”中去获得体验,从而形成感悟,明白道理,习得行为,提高素质。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有了那节课的成功体验之后,我多次把学生带出教室,把他们带到校园、社区、工厂、田野、商场、菜场等现场去“亲历”。学生亲历了现实场景,许多道德问题就不再需要老师多作解释和传授了。这些课的教学效果也明显要比传统的课堂好得多。
 
那么,是不是“亲历”的形式只有这么一种呢?还有没有其它的途径和方法呢?我继续进行了尝试和摸索。
 
又一次,教研室开展历届教坛新秀教学展示活动,我也名列其中,上的是《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这是一个学生陌生的领域,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吸毒贩毒,而且出现了吸毒人员低龄化的现实,这样的教学又显得格外需要和迫切。怎么样才能让孩子获得切肤的感受,从而远离毒品拒绝毒品呢?我一直苦苦思索。
 
在我收集资料的时候,教研员给了我一个信息:我区公安局专门设有一个稽毒科,他们曾经搞过一个宣传,有一些图片。获此消息,我马上来到了公安局。稽毒科的同志给了我全力的支持。我从那儿借到了一组完整的宣传图片和一份禁毒宣传单。
 
借到了资料,我在教室里模拟展览馆布置了一个禁毒宣传图片展,组织学生在这个临时搭建的“展览馆”里“亲历”。图片中有的毒瘾发作时用烟蒂烫自己的手,有的还砍掉了自己的手,有一个竟在自己的鼻孔里插入了牙刷;吸毒上瘾的人连自己的生身母亲也不放过,有一个把父亲视作生命的军功章也换成了毒资,有的因为挥霍了家里所有的钱,就去偷去骗,甚至抢劫杀人,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学生观看了展览,对毒品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反感情绪,学生有了这样的体验,老师自然就不需要再多讲什么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高了。
 
反思这节课,给了我新的启发:教学中,很多时候会找不到适合学生“亲历”的现场,或者到现场去投入太大,在时间、物力、精力上不允许。所以,我们除了组织学生去现场“亲历”,还可以在教室里创设一个模拟现场,引导孩子在“拟境”中“亲历”。
 
新课程实施以后,我校一位老师在教学《过新年》一课时,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教室精心布置了一个模拟场景:门上粘着一副春联,中间倒贴着一个“福”字,教室里张灯结彩,挂上了“鞭炮”和“红辣椒”,广播里播放着歌曲《过大年》。学生一走进这个模拟世界,就来到了春节的回忆里,关于春节时的情景又一一浮现出来,接下来的交流也变得很热烈。显然,是这个“拟境”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也是这个“拟境”为课堂丰富了交流和学习的素材和话题。
 
 
不同场地的“亲历”获得成功以后,我又摸索和探寻不同时间的“亲历”形式。
 
在杭州市的一次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有一节是《学会合作》。上课了,老师先组织学生做了一个绑腿跑的游戏:选四位同学,把两位同学的其中一只脚绑在一起,分两组进行跑步比赛。跑完后,这位老师请失败的同学谈感想,又请胜利的同学谈成功的经验。学生因为在愉快的游戏中有了亲身感受,所以充分感受到了合作带来成功后的快乐,也深刻体会到了学会合作的必要。
 
游戏,作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教学利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这种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来玩一玩也是一种“亲历”。
 
同样在杭州市的一次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一位老师在执教《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多方面感悟时间,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让学生亲历体验:上课不久,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一张口算题,让学生做1分钟。学生在这个操作性活动中初步感悟到一分钟是很短暂的,必须抓紧时间。接着,教师让学生在一分钟时间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们群情激昂,有的跳绳,有的做下蹲,有的踢毽子,有的读书,有的画画,有的背古诗……活动后,学生们感悟到一分钟不仅短暂,还很有用,从而认识到一分钟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这节课中,教师没有说教,没有将一分钟就是知识等大道理灌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做一做的活动中,去自我“亲历”,自我体验,逐渐深化对时间的感悟。这样动态的亲身感悟学生喜欢,印象深刻,对学生的行为才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角色扮演也经常在品德课堂上出现。就是让学生暂时把自己当成现实的客体,不仅按照客体的立场、观点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而且作为客体中的一分子去生活。像这样通过让学生演一演的“亲历”也能让学生获得更深的体验。
 
如我在教学《骑自行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分别让学生扮演民警、红绿灯、车子、行人等。遵守交通规则的,给予奖励;违反交通规则的,“民警”对其再教育。在角色扮演的亲历过程中,学生很快掌握了有关交通法规。
 
又如教学《热情对待学校来客》时,我在让学生明确“学校来客时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一知识后,创设了一个学生如何接待学校来客的表演情境。通过表演,既使学生懂得如何对待来客,又使学生待人有礼貌的品行得到了升华。借助角色扮演,学生感受了他人的立场、思想、情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其中的道理,还训练了行为。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玩一玩”、“做一做”、“演一演”等方式进行“亲历”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后,我就在思考如何拓展时空,引导学生去课前“亲历”。
 
最近,我要上一节《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在试教前,我下发了这样一张调查表,要求学生作一次调查,进行课前准备:
 
调查对象
 
每天在校
 
的工作时间
 
工作中常遇到的
 
困难和解决的办法
 
取得的成绩或
 
感人(辛酸)的故事
 
校长、班主任、桌鲜Α⒋镌薄⑹程檬Ω怠⑶褰喙と?/P> 
 
虽然平时孩子们天天和这些人打交道,但是对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取得的成绩或感人(辛酸)的故事知道得并不多,进行这次调查就是要让孩子们走近身边的人,走进他们的心里,去感受他们劳动的辛苦和光荣。因为全体学生课前都亲历了调查采访,所以在课堂上交流得很热烈,比之于听老师或同学介绍,感受要深切得多,表现在课后的行动中也格外见效。
 
教学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说,我们品德课在课前都会安排学生作一些准备,或者收集资料,或者调查访问,或者制作物品,或者排演节目。让孩子去亲历“课前准备”,不但可以丰富课程资源,让孩子在亲历“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去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受,而且这样亲历“课前准备”的过程本身也是极好的受教育的过程,这就拓宽了教学的时空,让学生参与到了品德学习的全过程。
 
“采得百花酿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回顾和反思几年来在品德课堂中强调“亲历”的经历和取得的成效,我觉得它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我们在研究中积累的亲历“现场”、亲历“拟境”、亲历“课堂活动”、亲历“课前准备”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使学生更多地亲历了“生活”,获得了更真实长久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实现了德育过程中的两个转化,解决了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所以,对于品德教学来说,“亲历”应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一条重要路径。
 
2、提倡“亲历”,也是激发学生品德学习兴趣的需要,更是尊重学生,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所以,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亲历”会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美好回忆。
 
3、我们提倡“亲历”,并不是否定了其他的德育途径,讲述等方法依然适用于品德课堂。而且也并不是说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都要全体学生来“亲历”,只不过我们要让学生获得真实长久的情感体验要多让他们去“亲历”。所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亲历”不只是手段,更应成为我们的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