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在线研训>>文章内容
三步教学,习得语言文字美
发布时间:2013-09-11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三步教学,习得语言文字美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体现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张淑嫣

五千年文化,五千年积淀,中国的语言文字在祖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滋养出无与伦比的魅力,在我看来,我们祖国的文字是“美”的,初看,其形态美;再读,其韵律美;重悟,其内涵美,它们不仅有温度,更有其深度。学生只有真正感受到文字的“美”,才能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也把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定为核心目标,足以见得对学生学好祖国文字的重视程度。所以,作为一个中年段的教师,我主要从以下三步,带领学生习得语言文字之美。

下面,我将结合苏教版三上第四课《做一片美的叶子》,具体谈谈我在课堂上是如何走好这三步,以此体现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的。

一写,写出文字形态美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横、撇、竖、捺……看似简单的笔画,却隐藏着无穷的奥妙。每个汉字都是由这些简单的笔画组成的,每一个笔画仿佛都是活的,或简或繁,或大或小,或宽或窄,每个汉字都拥有自己的领地,细细欣赏,每个汉字就像一幅幅画,这些美丽的字使人赏心悦目

虽然大环境在不断喊着“减负”,要取消回家笔头作业,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不要“写”,老师完全可以也应该在课上就给出学生写字的时间,特别是作为刚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顺利完成从铅笔字到钢笔字的转换,不仅要写,还要写好,写出文字的形态美。可以是上课伊始写,可以是随课文写,也可以是下课前五分钟写,老师完全可以根据每堂课的实际情况而定。在上此课文时,我就采用了随课文写。

【读文质疑环节:

生:老师, “奉献”一词我不大理解?

师:(板书奉,写的时候特别注意写好撇捺)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用心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突然觉得这个字就像一个站立的人。

生:我还觉得那有力的一撇一捺就像两只伸开的手臂呢。

生:奉献不就是将自己的东西双手献给被人吗?

师:你们说的多好啊。这就是“奉献”的意思。所以在写好这个字,也要写好这一撇一捺,要伸展,要有力,才能把字写得美。

接着,带领学生写好“奉”字。】

而在指导学生写字时,用我经常采用的“书空,写好笔顺;描红,搭好结构;临摹,记住字形。”的方法。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在课堂上就完成了写字教学,一课抓一字,但这一字一定要让学生写好,写出文字的形态美。

二读,读出文字韵律美

一篇文章,就像一个舞台,有表演的,就有观众,好的文章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把读者引进文字的意境中,让读者随着笔路起伏思绪万千,沉浸在文字的盛宴里,感受文字的快乐。语文书上的每段文字都是作者精心之作,读来或朗朗上口,或抑扬顿挫,或铿锵有力,只有感情朗读,才能读出文字的韵律,才能感受文字的美丽所在。《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散文,文质兼美,个人读,比赛读,齐读,通过不同的读书形式,展现文字的韵律美。

【读书新授环节:

师:(出示第六自然段)读第一句“绿叶为大树而生”

一生:读“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

二生:读“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

三生:读“秋叶变黄”;

四生:读“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师:谁来说说我们刚才读得如何?

生:读得很流利,但是我觉得你们五人配合的不是很好。

师:怎么说?

生:很明显这是总分。而后面的四个分句,两句两句很整齐,我觉得要读出节奏来。

师:哦,那你来试试行吗?

生读,读后有人鼓掌。

师:我听到了文字的整齐,富有节奏感。还有谁说说?

生:光有节奏不行,还要读出叶子从春到冬不同季节不同的生长状态。

师:有道理,你来。

生读得有声有色。

师:同学们说得好,读得更好,我们一起来。】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是每堂语文课必做的事,在这堂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遍一遍地诵读课文。引读、个人读、评价读、齐读。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目的进行感知活动;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每读一次,都能读出不同的意韵,读出课文的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捕捉作者熔铸于作品中的情与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经历审美体验,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理念上的共鸣,进而受到情感及文化的熏陶。一课重在指导一段,一步步引领学生将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读出来,感受祖国的文字是有声有色的。

三悟,悟出文字内涵美

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不管是写也好,读也好,还不能真正体悟文字的内涵,要想真切感受到文字的是有温度的,还是要通过感悟才能实现,而这个过程是要老师带领学生,与文字进行心与心对话,进行情与情的交流。这篇散文诗,每个文字背后都隐藏着深意,只有用心悟,才能理解文章。

【学习感悟环节:

师:(引读:第六自然段),指导什么是“回归”吗?

生:回到原来。

师:文中的意思呢?

生:叶子回到树根。

生:叶子凋落,变成养料。

师:很有道理,那么我可不可以把回归换成“回报“?

生:可以,回归就是说树叶要回报大树啊,凋落了还为大树提供养料。

生:我觉得不可以。虽然有回报的意思。但是我觉得这还可以说是树叶在回家,那里是它最温暖的家。

师:竖起拇指,你说的太棒了!(春夏秋冬,随后叶落归根。叶子的生命从茂盛走向凋零,生时为大树输送养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不惜把自己奉献给大树,但叶子更觉得那里才是它最后的归宿,是它最温暖的家。)】

一个“回归”,一段对话,对出了一段精彩,更对出了文字背后的深意,老师就是一个舵手,不仅在掌握方向,更在引领学生,让学生能通过感悟,悟出语言文字的内涵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美的,它既有华丽的辞藻,也有朴实的真情。它可以激励人奋进,也可以教人如何在精神世界寻找一片安逸的天地。老师只有悉心带领学生发现文字之美,触摸那或是坚贞不屈或是柔情似水的文字,才能让学生的生活也变得充实美丽起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