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 探索 感悟
——浅谈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刘越 / 语文
摘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努力创建一种让学生主动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求知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把探究融入活动、在活动中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正文:
《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核心是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形成的过程,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实践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小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主体的高级活动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语文实践活动课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这是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它建构了一个更贴进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新的课程领域。
在语文实践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努力创建一种让学生主动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求知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把探究融入活动、在活动中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奥妙和乐趣,使语文学习不再枯燥。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实践活动中质疑释疑
探究性学习是探索问题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源泉、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是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举措。问题,是一种导向,是一种筛选。教师要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精神,重视提高思维水平,使学生养成质疑习惯。质疑、释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尤其是释疑的环节,就是通过互相讨论参与,在小组合作、活动来探索真理、提高能力。这一环节中,既有师生双向的信息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立体交流,教师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如笔者在教学《蝉和狐狸》这篇伊索寓言时,就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蝉和狐狸,来体会这两个“人物”的个性特征。通过学生精彩传神的实践表演,故事的情景更加生动化,“人物”形象清晰明朗,生动饱满,富有个性。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想象,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此时,笔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受骗而《蝉和狐狸》中的蝉没受骗?狐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实践活动,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自然、顺利地感悟故事里所寄托的寓意,还有益于学生“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在实践活动中合作对话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合作与对话”的教学。师生自主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型学习行为,在相互合作交流中,时时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灵动的思维。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在其新著《教育改革研究》一书中提出:“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他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合作意味着生生间、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当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彼此间形成一种“学习共同体”。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在合作与对话中长知识、长才干。《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优美的儿歌,老师引导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创作,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场景创编一小节。孩子们产生一种渴望创作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再创,接触语言、运用语言,积极合作、共同创作出属于本班的一首《让我们拍起手来》。改编是一种创造,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合作中每个个体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思维火花逬发,改变了一般课堂教学的程序化被动应付或低迷的状态。
三、在实践活动中“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的方式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理念。“综合学习”鼓励学生把教学系统内的知识与教学系统外的知识综合起来,重视各学科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许多亚洲国家都积极倡导“综合学习”的理念,比如韩国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大量引入选修课程。
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倡“综合学习”,跨领域学习,融合其他学科,开放与多元让学生视野开阔。我们曾经组织部分学生,组成环保考察团,与环保局联合举行了一次环保考察活动。学生参观了环保局的一些环境监测仪器,观看了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分组实地考察了水资源、噪音、白色垃圾等;实地采访了部分市民,了解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回到学校,学生们写了调查报告,写了倡议书。这次环保考察活动不仅体现了语文与社会的沟通,而且体现了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融合。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观察记录、拍照、访问、上网、看书等方式搜集有关资料,然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研究,提出自己解决环境污染的办法,设想未来的环境。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自主地、兴致勃勃地参与。有位学生展示了对未来环境的设想—一幅美丽的图画,配以文字,在音乐的悠扬声中为大家介绍。
四、在实践活动中扩展视野
法国教育工作者将“研究性学习”课程称为“多样化途径”课程。他们认为, “多样化途径”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的运用,真正掌握已经学到的知识。它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活动。生活即语文,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展开语文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学语文的实践机会。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巧用生活资源,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如笔者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鼓励孩子回归自然,去寻找、去发现、去亲近、去热爱、去享受、去赞美、去描绘大自然的美!更要体会到,唯有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大自然才会更美好!笔者倡导学生阅读描写自然风光的课外读物,留意电影、电视、书报中的美丽风景,仔细观察、用心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景物。
语文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追求由学生自由地将生活中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观的感受建构起来,达成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的两相融通,吸取生活的真知,接受生活的淬炼,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1、潘洪建、孟凡丽:《 活动教学原理与方法》,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 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