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在线研训>>文章内容
听《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有感
发布时间:2013-06-0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张建英

今天听了《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感受到了三美:一、诗歌语言美;二、课件画面美、音乐美;学生朗读美。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是一首儿童诗,通过孩子们的美好遐想,展现了夏季生活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想着重通过多媒体的直观与奇妙,生动地帮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课堂中,也确实达到了这一目标。通过教师的营造,学生的体验,感觉学生朗读或者说朗诵很是到位。而且,学生不仅感受了、体验了诗歌的情趣,也用朗读与动作等表现了,还进行了可贵的创造。比如说:“我想变青蛙,在荷叶上蹦蹦跳跳。”“我想变蜻蜓,在空中自由地飞翔。”“我想变蜻蜓,为人们捕捉害虫。”……

几点建议:

比如朗读,诗歌的语言与课文语言又有不同,教师方面,可以适时辅以技能的指导——长句的停顿、每一部分间的停顿等,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体悟;学生方面,可以单独读与小组合作读等形式结合,不仅是扩大参与的面,还是思想的交汇、激情的焕发、气氛的渲染。从而更加有效地展示诗歌朗诵的魅力。

再比如模仿创作,儿童天生就是诗人,他们出口就会有诗的语言,他们与课文是贴近的。作为教师,首先对自己的语言要有要求,自己的语言也要有诗意有童趣。课堂中,我觉得教师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就像她说:“小雨滴滚呀,翻呀,爬呀,小雨滴仿佛睡在摇篮里,那感觉真是舒服极了。”可有时就似有欠缺。一堂课,如果学生始终浸润在诗意的语言里,文本与教师都在引领他,我想,或多或少,他都会受到感染的吧。其次,就是要在学生原有素材的基础上,巧妙渗透方法,于不觉中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如在学生表演小鱼时,教师采访了三个问题:1、“小鱼小鱼,你为什么这么快活?”2、“小鱼小鱼,你在干什么?”3、“小鱼小鱼,你快乐吗?”我认为,这三个问题应该交换一下顺序。首先问在干什么,把“游”的动作落实到位,(课件出示的小鱼是在跳,两个动词比较一下也行)其次再问快乐吗?(或者是怎样游的?)最后再问为什么这么快活。(或者问为什么这样游?)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就可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模仿说话时就有了用词推敲一下,力求精当一些;造句也力求完整、生动、形象一些的意识了。

最后,还想说,教师解读教材要把目光放在一个单元内,或者是一册书中,甚至范围可以更大些,反复诵读一系列的诗歌,加强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结构意识。学生在上这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之前,已经上过了好几篇诗歌:《乡下孩子》《雨后》《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等;以后,学生也还要接触到别的诗歌;课外,他们又将在阅读时接触……如果,这些诗歌都是点,都是一颗珍珠的话,老师就该是点、线、面的开发者,就该是串起珍珠项链的工艺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