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孙校长荐读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之“十新”中 ,这句话“在学校课堂教学转型实践中,我们首先要求大家从"还"字做起,先是要求做到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和"评议权"等"五还".教师要做到"还",并认同"还"的意义,首先要改变在课堂中把学生仅看作是"学习对象"或"学习主体"的传统意识,树立起学生也是教学的资源的观点。”给我感受颇深。
根据以前的经验,总是把学生看作是接受教育的被动者,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或服从教师。而新基础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习上升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同时,在新基础教育过程中,承认差异,关注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机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进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首先我认为要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 ……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出了问题,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寻找学生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例如课堂上学生思想注意力的不集中,纪律的涣散,不能仅仅从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这个方面去反思,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难道不应该从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上去反思考虑吗?
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看来“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真的不是一句简单的话。
我深刻感受到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探索,才能更快、更好地悟化新基础教育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