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薇
教了二十余年语文,越教越觉得难。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要教会学生掌握其中的生字词语,懂得各个文本的主题内涵,积累迁移语言,完成各种关于字词、语句、内涵、思想的千变万化的练习题。尽管如此,考卷上似曾相识的文章和习题,仍然让学生一头雾水。什么方法、思路、技巧、策略,统统不奏效,没有一项是指向正确答案的。语文学习难,语文教学更难。社会、学校、家长都问教师要教学质量,而教师除了逼自己更辛苦地付出一无他法。如此,学生的负担更重了。现实逼得教师已经到了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的地步,而学生更是学得索然无味,还负担天天加重。语文教学出了问题,改革势在必行,然而越改越复杂,专家的意见莫衷一是,让一线的教师无所适从。
痛定思痛,要让语文不难教,也许,我们应该多一些对语文教学究竟要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的指向本源的追问。
一、语文教学的目的何在?
随着课改的推进,有不少老师意识到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关注工具性,忽视人文性,于是改内容分析式教学为感悟欣赏式教学,品词析句,朗读体会,交流讨论,互动生成,课堂激活了。然而看着挺美,实际是,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语文素质像常用字、词语的掌握,汉语运用都差得可怜,以至作文上错别字、病句、语序混乱现象层出不穷,说话词不达意,更不用说什么文学素养了。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于永正说过:“语文的工具性永远是第一位的。”语文课永远是语文课,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教什么。应该从语言文字入手,字要一笔一画地写,文要一句一句地读,掌握运用好祖国的文字语言。语文课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专注精神和思想的一面,忽略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量发展,这种偏颇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关注语言形式并进行行之有效的语言训练,让二者和谐相生,彼此交融。
二、语文教材的作用何在?
教材中所选的文章仅仅是读写的范例,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是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创新、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使学生学会从特殊至一般,举一反三,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所以,语文课本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以教材为入手,不能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要恰当构建一堂课的主题,有的放矢,落到实处。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扎扎实实地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博众取彩,涵摄百家,才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创广阔的天地。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要让学生走出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生活资源。教材是语言文字的典范,大量的语言积累必须靠读书完成。利用课内知识,进行广泛的阅读与交流,用心感受,开阔视野,厚积而薄发,积淀学生的素养,产生各种真知灼见,对祖国的语言文字就会产生感情,觉得亲切,如此,学生就会体会到语文的快乐。
三、语文教学的方法何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引导学生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主要是教会学生自己读书,让学生在进入文本、感悟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受到熏陶。要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课文中丰富的资源,辅以有效的活动,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容,合理设疑,相时启发、引导,结合学生特点、水平、精心备课,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质疑、讨论、归纳等。老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有所为,有所不为。语文教学,不仅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不过,课内阅读的时间和范围是有限的,需要课外大量而广泛的阅读作补充,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指导要教会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和基本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基本的方法,组织一些交流活动,提升阅读的质量。课内外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四、语文教师的出路何在?
语文教师要对人生和社会有深刻的理解,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对自己的语言文化持热爱的态度,热爱自己的传统,真正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要有相当的责任感。其次,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在职培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充电。当下许多语
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是对语文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