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在线研训>>文章内容
循环日记“日日评”
发布时间:2013-06-0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循环日记“日日评”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娟

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加强学生个体间的思想交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很多善于创新、勤于实践的语文老师都采用循环日记的方法,天天让一部分学生记一记。

实践中,我们发现,循环日记对学生的帮助确实大于单篇日记。但循环日记的交流仅限于一组之内,老师的批改与评价也仅是一组之内知晓。

如何让循环日记走出组内循环的小圈子,进入班级循环的大天地呢?我们的做法是:简批、详评、日日评。

“日日评”的简单做法

把五十个学生按“同组异质”的方式分成十组,每组五人,每周每组每人轮一天。那么,每天老师需要批改的日记是十本。

研究中我们发现:老师用心的批改,并写上评语,但不一定每位学生都会认真地看。所以,我们以星级作为十本日记的简批方式:五星为最佳,四颗较好,三颗还行,一般情况下不低于三颗。有超越自己原有水平和达到发表水平的,还可有更高星级——六颗。简单批改,一般五分钟就可以搞定。

详评,是在每天午自习时间,抽出十到十五分钟,对循环日记进行当众逐一点评。写得好的,自是给予最大的鼓励;写得一般的,努力去寻找日记中的亮句美词,哪怕只是标点的妙用,必得挑出来细细点评;写得较差的,更得带上放大镜,找出一处值得与大家说道的地方,然后再进行适当的方法点拨。此种详评,由于循环日记天天在记,所以日日在评。

“日日评”的几点好处

一、培养习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在分享循环日记时,学生每每都被自己的同伴从心底流出的语言逗笑,像这样的妙言趣句“跟妈妈较量,我防了这,防了那,却忘掉了最重要的一点——姜还是老的辣啊!”;如此的童稚心声“这样的老爸,在世界上可是难找的,你们别来抢哦!”,在循环日记中不断涌现。

宽松的习作氛围,使得学生在循环日记中无拘无束地表达着自己的思想,快乐地分享着同伴的日记。“日日评”,丰富了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习作的兴趣。学生每次都期待着循环日记本能早些轮到自己手中,甚至有一些提前好几天就开始思考要表达的内容。

二、拓展习作空间

当学生的习作兴趣被同伴影响之后,继续进行“日日评”,可以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观察、发现、捕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有趣的事物。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诗歌散文、童话故事……都走进了学生的循环日记中。

“日日评”的坚持,在此基础上又继续打开了他们选择题材的视野,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得学生的习作空间在有限的范围得到较大的拓展。特别可贵的是,学生对热点问题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如《这些食品安全吗?》,就是对一些垃圾食品提出质疑,并呼吁大家“管好自己的嘴”。还有一些如《“世界末日”真的会来吗?》《“九·一八”感想》《钓鱼岛 中国心》《世界艾滋病日》等,学生感知的触角已逐渐伸向了社会。循环日记上,不断闪现智慧之光,真善美之性,他们变得是非分明,更有理想,更有上进心。

“日日评” 的坚持,在班级层面打造了一个公用素材仓库,使循环日记成为原生态作文成长记录册。

三、习得表达技巧

习作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但这种技巧在个体的意识中是“内隐认知”,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如果结合同伴的文章“日日评”,回到学生个体,可以把个人的“内隐认知”,变成全班共有财富。

比如描写一节课,学生起初会这样写:“还没上课,我就和同学玩了起来。上课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下课时间很快到了。”渐渐地,学生从“日日评”中汲取方法,从只知道写开头与结尾,没有中间态,逐渐过渡到有一个“猪肚”似的中间部分。

学生从别人的日记中学会了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嗅、去摸。学会了细致观察,才会有《“毛胡子”》这样富有童趣的文章出现。晨扫这样的活儿,也成了有趣味的素材,有了《“传输机”》。

在日不间断的一篇篇日记的点评中,学生渐渐地懂得了选材要新、立意要深、语言要美、首尾点题、详略得当、过渡自然、层次清晰等习作技巧。学生在“日日评”中习得的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循环日记中,做到了课内打基础,课外下功夫。

四、学会表达情感

表达真情实感,是新课标对习作的教学建议。学生在“日日评”中,学会了向身边的同伴学习,表达自己细腻的情感,像“雪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可是却留给我们难忘的快乐”,就出自于一个平常做事比较马虎的男孩笔下。

他们在日记里,向同伴发出挑战,展开日记竞争;向老师吐露心声,与老师交流情感;向父母倾诉往事,与父母进行沟通。情感世界因勤于动笔而变得越来越丰富。

学生每周写一篇,收获的是五十篇日记的想法与得失。大量的信息交流,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词句和鲜活素材,最终提高了习作能力。一学期实践下来,学生中有多篇习作在当地晚报发表。更为可贵的是,班级的学困生被“日日评”浸染着,被集体拉动着,从无处落笔到逐渐有了素材可写,慢慢地,写起来洋洋洒洒,颇有话说,开始有灵动的句子在文中出现。

 “日日评”的后续思考

循环日记因其“易于动笔”,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日日评”这一方式,更可以引导学生走向“乐于表达”。但我们觉得,仅靠老师进行“日日评”,在循环日记起步阶段运用比较合适。深入研究下去,“日日评”的评价方式还是过于单一了些。

新课标要求实施评价,不仅注重老师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所以,“日日评”在后续实践中,会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会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进来。另外,评价的方式也可以拓展,实行黑板报、报纸刊物展示等,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实践性,让“日日评”实实在在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