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在线研训>>文章内容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活跃”起来
发布时间:2013-05-2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潘亚洁

课堂上,单调而乏味的一问一答正在进行中。教师教得郁闷,学生学得无聊。而近来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则恰到好处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交流、分享,学生显得那么活跃,真正体现了“新基础教育”重心下移的特性。于是,我也尝试着在课堂上运用,可是,接踵而来的问题还真不少。

现象一   我布置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可是,有一个小组的成员为了分配任务而争得面红耳赤,最后索性划拳决定,让我啼笑皆非。于是产生了问题一:小组成员为了分工问题争执不下。

现象二   我布置完任务,参与了某一小组的交流。我发现一个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就坐在位置上东张西望,无所事事。我问他合作学习的任务完成了吗?他回答:“反正我讲完了。”于是产生了问题二:结论未加整合、讨论后的汇报所陈述的仍是指定发言人的看法。经过小组交流这一过程,别人的信息对他有什么帮助,他从中吸收了多少,又能有效地利用了多少,在结果上表现得不明显,汇报仍是个体行为。

现象三   某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总是特别慢,有一次我让学生整理苏轼的资料来介绍苏轼,便发现他们的注意力很快被“唐宋八大家”所吸引,开始探讨起“八大家”的问题来。于是产生了问题三 :学生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的讨论,在枝节问题上作无谓的争论,浪费时间,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现象四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束,我让学生进行交流时,总是只有组长举手回答。其他成员畏畏缩缩,手总是“似举未举”。于是产生了问题四 :小权威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少数人讨论,多数人“搭便车”,没有思维碰撞,达不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根据以上问题,我在培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上开始了新的思考,找到了如下的新对策。

对策一  小组合作学习中,一般通过民主商议决定分工,有冲突时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另外,组长要很好地起到协调、统领作用。

对策二  应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学会倾听,要让别人把话说完,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即使对他人的发言有意见或听不明白,也得控制自己的激动情绪,耐心等别人说完后再发表,再质疑,再询问。在倾听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记住别人发言的内容,逐步学会抓住别人发言的精髓,正确领会别人表达的意思。从中摄取有用的信息,加以分析、比较、辨别、综合,充实自己的观点,使之为我所用。2、讨论结束后应进行小结和归纳,归纳出讨论结果达成共同的部分,小结出存在疑问之处、分歧之处,以便在集体交流时向同学老师请教。

对策三  1、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每次交流合作中,教师要根据合作内容及难易程度大致设定一个时间。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研究的目的,着力围绕重点开展讨论。2、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和沟通方式。认真听别人发言,不插嘴;自己说明理由要充分,发言声音要轻些;指正别人的观点时,语气要婉转少一点批评;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3、引导学生学会辩论,掌握辩论的技巧。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宽容,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对策四 1、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认识,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尽量鼓励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先说,再让其他同学说,让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作总结归纳。这样,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后进生的学习得到帮助和提高。2、采用动态分组。在保证组内忧、中、差搭配,不同性别和不同性格兼顾,定期让小组成员流动,实行动态编排。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不断的有机会了解更多同学的观点,也可以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学生在组内起控制作用、有的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态势,给学生有可能在新组内重新树立形象的机会,给每位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平台。

当然,策略行不行,关键靠践行。让我们边实践边探索,边尝试边反思,为了每个学生,迈好教学路上的每一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