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在线研训>>文章内容
《品德与生活(社会)》社会实践课的流程设计
发布时间:2013-05-2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品德与生活(社会)》社会实践课的流程设计

 

一、社会实践课实施流程建议

社会实践课强调“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它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我,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的民主氛围。它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亲身体验,在活动中求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实践课型课型实施流程如下:

1.确定主题,制定方案

这个环节是社会实践课型的关键点。只有确定实践的主题,制定明晰的调查方案,学生才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践,保证实践的质量。

教师要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选好主题,并进行方案的策划。如,学习《在公共汽车上》一课,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但是,我们也了解到,小学生年龄小,虽然有一些纪律意识,能够遵守学校纪律,但是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特别明显的表现就是学校组织学生出去春游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会抢前面的位置,抢靠窗的位置,而且在车上也是叽里呱啦讲个不停,还会边吃东西边扔垃圾。所以我们也能够想象这些孩子在日常乘车的过程中,公共秩序的意识也会比较淡薄。所以,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公共汽车乘车环境的调查”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在方案策划的过程中,要求用好家长资源,要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一次乘车体验,并要让学生在乘车过程中去发现值得赞扬或应当批评的行为,然后让学生带着体验走进课堂,实现与文本的沟通和对话。

2.合理分工,开展活动

在主题、方案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小组长要根据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分工,每个人根据实践的要求领取任务,实践的目的就更明确。还是以《在公共汽车上》为例,学生根据主题和方案,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领取自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进行社会实践:擅长设计调查表的,进行调查表的设计;比较会动脑筋的,就进行调查内容的策划;乐于与人交流的,就成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小记者,通过采访了解乘车环境的现状;擅长总结的就把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就准备在课堂汇报的时候进行汇报。但虽然各有分工,社会实践的过程需要小组成员全程参与。

3.调查实践,记录信息

小组成员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下,开展调查实践活动。在调查实践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家长和辅导员的全程参与,确保调查实践活动的安全开展;其次,需要整合实践资源,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再次,根据事先的分工,让组员进行相关的记录,尽量把原始的数据记录清晰,或者可以用数码相机记录调查实践的过程,为小组汇总积累最原始的数据。

4.成果汇报,互动交流

小组将成员调查的信息进行汇总,并从汇总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小组调查实践的结论,组长或组员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汇报时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组与组之间进行互动,可以通过“有一说一”“你问我答”等互动的形式,把实践的目标、过程和认识说清楚、说透彻,并通过小组互动交流,实现组与组之间思维的碰撞,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5.提升认识,课后拓展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性评价,一方面可以评价学生的调查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评价调查实践的结果,还可以评价小组之间互动的质量,最后提取与本课教学目的最相关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提升,并引领学生后续的生活。比如学习《绿色小卫士》后,学生通过调查实践制订并形成了“绿色小卫士行为规范”,一份自己随时翻看,一份请家长随时监督。但是,实践活动是否到此就结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为使“绿色小卫士”活动向课外拓展,我们要求学生与班级签订“绿色小卫士责任书”,并讨论形成了“绿色小卫士”评价体系,这样不但人人参与,而且还扎扎实实地外化到学生日常的行动中去,帮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指导要点

1.课前实践是基础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中设计的活动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要凭借。但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学生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教科书在编制时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留有一定的空间。在确定活动内容时,教师应依据活动主题、活动目标,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创设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拘泥于教科书。而课前准备活动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常用的活动形式有:

社会调查活动。课前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对所关注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帮助学生领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识。如教学《逛商场》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到附近的超市、商场,进行试购物,去观察顾客消费,去调查了解商品的价格,去采访营业员喜欢怎样的顾客,让学生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消费技能。

资料搜集活动。课前让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文字、数据、音像、影视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如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课前让学生分主题搜集资料:端午节的来源——搜集各种不同的端午节来源的文字资料;端午节的习俗——搜集我国从古到今端午习俗的图片、文字资料;端午节的文化——搜集与端午有关的童谣、诗歌等文字资料;端午进课堂——搜集相关的端午习俗的实物带进课堂。通过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端午的热爱。

参观访问活动。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课前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亲身感受课文所讲内容,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指导行为实践。如教学《可爱的家乡人》,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物业公司等进行参观访问,了解大人们的工作情况,采访本行业的杰出人物,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真切地感受家乡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家乡人的默默付出。

此外,还有社区服务活动、课前游戏活动等,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课制宜,通过开展合适的课前准备活动,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为课上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发展学生自主自立的精神。

2.课堂明理是核心

课堂是学生品德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教师要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其形式主要有:

游戏表演活动。小学生天真活泼,好玩好动,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常采用小品表演、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悟道德观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如教学《在公共汽车上》中的“乘车你我他”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表演课前调查中公共汽车上发生的真实情境,进行《在公共汽车上》的表演,指导学生就小品表演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明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维护公用设施的重要。

讨论交流活动。在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中进行探讨、交流,是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参与的一条有效途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如教学《在公共汽车上》中的“在不同的公共场所”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在基于课前调查的基础上,师生一起交流“公共场所有哪些”、“不同的场所有怎样的公共规则”后,提出“怎样做遵守公德的好孩子”这一问题,让学生分组结合实际展开讨论交流。

情景模拟活动。将现实的生活环境,想象性地移入课堂,让学生进入其中进行模拟操作。如教学《逛商场》一课结束前,可以把商场搬进教室,引导学生模拟表演购物的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选购商品的知识,也由此引发学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然后再引导学生真实地进入商场进行购物体验。

此外,明理的形式还可以有自我展示活动、讨论辨析活动等,教师可灵活运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发展。

3.资源整合是关键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由此可见,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没有广泛的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勾勒的美好蓝图也将难以实现。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晰: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涉及了历史、地理、法律、政治、经济等多种知识,是一门综合型课程。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分科教学单兵作战的方式,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使自己由学科教师变为综合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为本课程教学所用。社会实践这一部分内容,资源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除了校内资源外,我们的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它在校外教育中的优势是学校内的资源所不可比拟的。

社区人力资源。包括:社区“公仆”、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等。社区内还有社会各界的先进人物、知名人士以及具有各种专业特长的居民等,都是校外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的人力资源。在学习《可爱的家乡人》这一课时,就可以通过走出去采访、请进来对话的方式,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了解可爱的家乡人,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社区物质和环境资源。在社区内以居民委员会、村民组织等为依托,因地制宜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多功能社区少年儿童活动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区文化设施不足的缺陷,为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社区内的工厂、农村、机关、部队、文化馆、商场等各类单位,都是学生们向社会学习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从事实践活动的条件,充实了校外教育的活动内容,可以增强教育活动实效性。如,学习《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之前,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超市,进行关于塑料袋使用习惯的社会调查;可以利用家长资源进行“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购物袋创意设计和制作;可以和社区居委会携手,开展环保购物袋进社区活动,以此激发学生作为环保小卫士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再如,学习《我的家乡在哪里》,可以带着学生走进常州规划馆,更好地了解常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种开放的教学资源,不仅是为了补充、完善和丰富教材内容,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在真实的社会实践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识。

4.课后实践是根本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课后活动应与班队活动、学科教学、社区及家庭教育密切结合,使导行生活化、社会化、网络化,营造学生活动的大环境,形成教育的强磁场,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亲身实践,发展道德能力。

与学校活动相结合。通过课前实践和课堂教学,学生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如果不在课后实践活动中付诸实施,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行脱节。因此,只有和学校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如教学完《伸出我的手》一课后,根据学校组织开展“小跳蚤,大爱心”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或者“助残日”活动的契机,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到“献爱心”活动中,并能将义卖所得由学生亲自送到福利院、天爱康复中心等,真正“伸出我的手”,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

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结合品德教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形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如教学《不给邻居添麻烦》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与家长商量,寻找曾经给邻居带去的麻烦,制订改正的措施,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从自身做起,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增强教育的实践性。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因此,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教学完《在公共汽车上》一课后,可以组织学生继续《公共汽车乘车环境的调查研究》的活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支撑(查找相关政策、采访有关专业人士)和广泛宣传(社区宣传、化龙巷论坛发帖、市长信箱、给居民的一封倡议书等),倡导文明乘车、爱护乘车环境的良好公德。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社会实践课型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课后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空间,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