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无痕·点化心灵·润泽生命
朱丽萍
今天听了李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能深深地感受到老师带着学生在看似平凡的生灵面前接受精神的洗礼;在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筑中感念生命的伟大;在动人心弦的旋律中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达到了点化心灵,润泽生命有形无痕的境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充分挖掘教材独特的育人价值。
学科教学是践行德育思想和理念的主要载体,而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承担着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实现由单纯掌握语文知识向提升生命质量转轨的任务。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或存在于人物事件中,或体现在重点词句中,或显性表现,或隐性生成,但能否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并伴随他们一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从教材中挖掘思想教育的因素,使学科的科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水乳交融。在《天鹅的故事》一文中,老天鹅无私奉献,众天鹅团结一心的品质是外显的、易见的,但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思想情感却是内在的、深层的。如何使学生在了解天鹅顽强破冰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不屈、永恒,进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透过李老师教学设计中的“走进故事,感悟无私”、“创设情境,体会齐心”、“回味故事,领悟深情”这三大板块,我们分明看到了老师有一双独特的慧眼,感受到她的匠心所在。李老师的教学设计紧扣文本的重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独特的语言、动人的场面、深刻的思想等感染学生,塑造灵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有机进行学科渗透,巧妙地融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语文教学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沃土,彰显了教材独特的育人魅力。
二、科学制定整合融通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而且明确了德育渗透的目标。由此可见,学科目标和德育目标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同生共长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导航仪,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天鹅的故事》这一课里,李老师通过课前深入解读教材,认真分析教情与学情,在找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最佳契合点的基础上,制定了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情操的陶冶为一炉的教学目标。这一系列目标指向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涵盖了本课时所要学习的内容,即重点的5——8小节的核心内容,又针对老天鹅表现出来的顽强的奉献精神、众天鹅破冰时团结一心与破冰后的欢快心情进行细细品味,还进一步要求思考故事讲述者的心情,体悟“挂枪”的意义,懂得应该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深刻内涵。单纯的知识永远不会变成智慧,单纯的知识传授也很难激发学生高尚的情感。李老师的目标制定将德育因素巧妙地融入其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定位精准、表述清晰、内涵丰实,体现了教师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层次性。这样的目标就学生发展而言,能引领他们以健全的整体人格、向上的团队精神,主动的合作意识,进行正确的情感体验,期待经典的文学作品所包含的坚强的意志,美好的情感,不屈的信念,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
三、多元渗透润物无声的有效策略。
本堂课中,为了有效达成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李老师将德育思想和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主要采用了:关键语词品读中体会震撼;想象说话练习中表达感动;理解老人话语中思索生命的意义等方法来与文本对话,感受文字背后的内容,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想象,去理解情感,感受情感,体验情感,从而达到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的美好境界。教学中的三次说话练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次是:谁能学学公冶长,读懂老天鹅的语言?循着学生的表达,透过声音,我们走近了老天鹅的内心世界,读懂了它内心的言语,读出了它的顽强与无私。第二次是:此时天鹅的鸟语你听出来了吗?它在说什么?伴随着学生铿锵有力欢呼声,我们触摸、感受到的是故事带来的震撼。这两次说话练习,是在老天鹅的感召下,在天鹅群的欢声中,孩子们内心油然升腾起的激动言语?无论是有声还是无声,也无论是倾听还是想象,都是思品课上学生难以言表的那份灾难中坚守的光辉人性。第三次是:你觉得斯杰潘老人的那枝猎枪到底是为谁而挂的呢?这一问把学生带到了思辩的高度,唤起了学生在教学内容的自然交织中引起的内心体验,激发学生心理结构上的变化,引导他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以更好地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三放三收的教学策略,化静为动、化痛为力、化悲为爱,给学生以人性的涤练,价值的中坚,真正达到教书育人润物无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