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潘银婷老师的一节语文课《三打白骨精》。因为许久没教高年级,对课文也比较陌生,但是和孩子一样,津津有味地享受了一节语文课。这节课,正如潘老师一贯的风格:举轻若重,自然流畅。
一、补充原著,拓宽课堂的广度。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孩子们耳熟能详,如何将老故事上出新意思。潘老师巧妙地将《西游记》原著引入课堂中来。相比课文中删改过的文本,原著语言更丰富、人物形象更饱满。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阴森恐怖,山深必有精怪,学生很容易就跟着潘老师进入文本,进入那个可怕、黑暗的密林深处。而在描写白骨精的“一变”的时候,潘老师再次引入原著,白骨精化作美女,一身风流情态,烟行媚视的形象跃然纸上。正是这变得美丽娇俏,白骨精的诡计多端才如在眼前。通过补充原著,一方面让孩子更易进入文本创设的情境,一方面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使课堂不再局限于文本,更跃出文本,进入更广阔的一片天地。
二、深入研读,延展课堂的深度。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高年级的学生对文本往往有着独特的体验,教师不应该将自己的分析替代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潘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引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白骨精的“三变”、孙悟空的“三打”逐层体会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在于它能够通过描写意境、塑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而文本中的人物如何跃然于学生眼前,潘老师步步引领,品词析句,以读促悟,使学生投入文本,深入浅出体会人物形象,从而彰显文本的价值,突显语文课要展现的语文味。
三、拓展延深,提升课堂的高度。
在潘老师的课堂上,充分体现出了从“学教材”到“用教材”的转换。从文本切入而不停留于文本,从《三打白骨精》进入而不仅止于“三打白骨精”,潘老师巧妙地将“三打”拓展为“三顾”“三借”……对学生来说,理解“反复叙事”这个知识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然而,潘老师没有仅仅停留在写作手法的指导上,她更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西去之艰险,从而提升到人生的感悟 :那些没有把你击垮的,最终只会使你更强大。而这已不仅是文本《三打白骨精》的核心价值,更可以说是整个《西游记》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可以说,潘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很希望坐在她的课堂上,当一名幸福的学生。